煤灰渣熔融与流动特性及水冷壁气化炉小试热模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 ·煤气化技术 | 第12-13页 |
| ·水煤浆气化技术 | 第12页 |
| ·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 第12-13页 |
| ·煤灰渣的熔融特性 | 第13-17页 |
| ·煤灰渣成分对煤灰渣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矿物质对煤灰渣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 ·配煤对煤灰渣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16页 |
| ·助熔剂对煤灰渣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 ·酸碱比对煤灰渣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17页 |
| ·BP神经网络用于煤灰渣熔融特性的预测 | 第17-18页 |
| ·煤灰渣的粘温特性 | 第18-23页 |
| ·煤灰渣粘温特性的分类 | 第19-20页 |
| ·煤灰渣成分对灰渣粘度的影响 | 第20页 |
| ·晶体相的形成对煤灰渣粘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测量煤灰渣粘温特性的方法 | 第21-23页 |
| ·FactSage软件 | 第23-26页 |
| 第3章 配煤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及灰熔融温度预测 | 第26-38页 |
| ·实验样品 | 第26页 |
| ·实验煤样及灰样的制备 | 第26页 |
| ·煤灰熔融温度的测定 | 第26页 |
| ·原煤煤灰的化学组成和熔融温度 | 第26-27页 |
| ·配煤的熔融特性 | 第27-31页 |
| ·配煤灰熔融温度随高灰熔点煤含量的变化 | 第27-29页 |
| ·配煤灰熔融温度随酸碱比的变化 | 第29-30页 |
| ·石灰石添加量对配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 ·BP神经网络预测煤灰熔融温度 | 第31-36页 |
| ·简介 | 第31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31-33页 |
| ·训练样本集的选取 | 第33页 |
| ·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 ·网络参数的确定 | 第33-34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4章 煤灰与熔渣的熔融及流动特性研究 | 第38-50页 |
| ·熔渣在平板和斜板上的流动性研究 | 第38-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步骤 | 第39页 |
| ·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 ·煤灰与熔渣的熔融特性及粘温特性研究 | 第41-46页 |
| ·煤灰与熔渣的制备及性质 | 第42页 |
| ·煤灰与熔渣的化学组成 | 第42页 |
| ·煤灰与熔渣的矿物质组成 | 第42-43页 |
| ·煤灰与熔渣的熔融特性 | 第43-44页 |
| ·煤灰与熔渣的粘温特性 | 第44-46页 |
| ·FactSage模拟 | 第46-48页 |
| ·煤灰和熔渣的四组分虚拟相图 | 第46-47页 |
| ·煤灰和熔渣的矿物质组分及含量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5章 水冷壁气化炉粉煤进料试烧 | 第50-59页 |
| ·实验流程及装置 | 第50-53页 |
| ·实验流程 | 第50-51页 |
| ·实验装置 | 第51-53页 |
| ·实验物料及性质 | 第53页 |
| ·北宿煤 | 第53页 |
| ·柴油 | 第53页 |
| ·粉煤供料实验 | 第53-55页 |
| ·供料装置 | 第53-54页 |
| ·稳定流量方法 | 第54页 |
| ·粉煤流量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 ·实验条件 | 第55页 |
| ·试验结果 | 第55-58页 |
| ·实验现象 | 第56页 |
| ·炉内渣层表面温度及鳍片温度的变化 | 第56-57页 |
| ·粉煤流量不稳定原因分析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符号说明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