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假释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假释制度概述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假释制度的概念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假释制度的特征 | 第14-17页 |
第三节 假释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7-21页 |
第二章 我国假释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21-32页 |
第一节 适用条件过严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启动方式偏窄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归属权偏窄 | 第24-26页 |
第四节 评估体系不完善 | 第26-27页 |
第五节 执行考验期规定不合理 | 第27-28页 |
第六节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 第28-30页 |
第七节 撤销条件较为宽松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国外假释制度之考察 | 第32-41页 |
第一节 适用条件之规定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启动方式之规定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归属权之规定 | 第35页 |
第四节 评估标准之规定 | 第35-36页 |
第五节 执行考验期之规定 | 第36-37页 |
第六节 监督机制之规定 | 第37-39页 |
第七节 撤销条件之规定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我国假释制度之完善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扩大适用范围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合理配置假释提请权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扩大假释制度归属权的范围 | 第43-44页 |
第四节 完善假释评估体系 | 第44-45页 |
第五节 合理设置假释执行考验期 | 第45-46页 |
第六节 完善监督机制 | 第46-48页 |
第七节 完善假释撤销机制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