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日本囊对虾生殖生物学简介 | 第17-21页 |
1.1.1 分类与分布 | 第17页 |
1.1.2 养殖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1.3 生殖习性 | 第18-21页 |
1.1.3.1 雌性生殖系统 | 第18-19页 |
1.1.3.2 交配 | 第19-20页 |
1.1.3.3 产卵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概况 | 第21-30页 |
1.2.1 切眼柄在虾蟹促熟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2.2 切除眼柄在虾蟹摄食、生长、存活和能量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1.2.3 单侧和双侧切除眼柄对对虾促熟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4 虾蟹生殖内分泌调节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1.2.5 5-HT在虾蟹体内的生理作用 | 第26-27页 |
1.2.6 对虾生殖生物学及其繁殖技术 | 第27-28页 |
1.2.7 虾蟹卵母细胞的发育形态 | 第28-30页 |
1.3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内容及其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3-4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2.1.1 亲虾驯养实验的时间与地点 | 第33页 |
2.1.2 亲虾和沙蚕的来源 | 第33页 |
2.1.3 亲虾驯养的容器及其配套设施 | 第33-34页 |
2.1.4 实验主要使用的仪器和试剂 | 第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47页 |
2.2.1 亲虾驯养与促熟 | 第34-35页 |
2.2.2 5-HT溶液的配制及其进入雌虾体内方式的说明 | 第35-36页 |
2.2.3 实验设置 | 第36-43页 |
2.2.3.1 亲虾切眼柄促熟的实验 | 第36-37页 |
2.2.3.2 亲虾5-HT促熟实验 | 第37-41页 |
2.2.3.3 5-HT和切眼柄协同促熟实验 | 第41-42页 |
2.2.3.4 卵母细胞、脑、卵巢、视神经节、胸神经节的离体培养实验 | 第42-43页 |
2.2.4 石蜡切片的制备与染色 | 第43页 |
2.2.5 相关参数的观测方法与说明 | 第43-44页 |
2.2.6 影响促熟的因子组合 | 第44-45页 |
2.2.7 实验数据的处理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7-71页 |
3.1 5-HT对日本囊对虾促熟的影响 | 第47-62页 |
3.1.1 注射5-HT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 第47-51页 |
3.1.1.1 注射两种浓度的5-HT对亲虾促熟的比较 | 第47-48页 |
3.1.1.2 5-HT注射的次数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 第48-51页 |
3.1.2 5-HT通过药饵途径对亲虾促熟效果的影响 | 第51-56页 |
3.1.2.1 喂以两种剂量5-HT对亲虾促熟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3.1.2.2 5-HT喂食的次数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 第53-56页 |
3.1.3 药浴5-HT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 第56-61页 |
3.1.3.1 药浴5-HT两种浓度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 第56-58页 |
3.1.3.2 5-HT药浴的次数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 第58-61页 |
3.1.4 在相同条件下,5-HT的三种处理对亲虾促熟的结果 | 第61-62页 |
3.2 切眼柄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 5-HT和切眼柄对亲虾协同促熟效应的评析 | 第63-71页 |
3.3.1 5-HT和切眼柄与亲虾的产卵量和重复(多次)产卵次数的关系 | 第63-65页 |
3.3.2 5-HT和切眼柄与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关系 | 第65-66页 |
3.3.3 5-HT在卵母细胞离体培养中的诱导作用 | 第66-67页 |
3.3.4 5-HT和切眼柄对亲虾协同促熟的影响 | 第67-7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1-83页 |
4.1 虾蟹亲体切除眼柄的促熟效应 | 第71-72页 |
4.2 5-HT在虾蟹促熟中的应用 | 第72-78页 |
4.2.1 虾蟹亲体促熟中5-HT注射法和药浴法的促熟效果 | 第72-74页 |
4.2.2 摄食5-HT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 第74-75页 |
4.2.3 5-HT进入虾蟹体内三种用药方式的促熟效果比较 | 第75-78页 |
4.3 5-HT和切眼柄在虾蟹促熟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 第78-79页 |
4.4 5-HT在虾蟹促熟过程中的生殖内分泌调节作用 | 第79-83页 |
第五章 论文结语 | 第83-87页 |
5.1 主要成果 | 第83-84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 第84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84-85页 |
5.4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3页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和发表的文章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