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储蓄论文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总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3-18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5-18页
        1.2.3 文献评价与本文特色第18页
    1.3 研究思路及目标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0页
        1.4.1 论文的内容框架第19页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的数据资料第20-21页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第21-29页
    2.1 资本积累理论第21-22页
    2.2 储蓄投资转化理论第22-24页
        2.2.1 古典经济学派观点第22-23页
        2.2.2 凯恩斯主义学派观点第23-24页
        2.2.3 新古典主义学派观点第24页
    2.3 资本形成理论第24-26页
    2.4 金融经济关系理论第26-29页
第3章 储蓄投资转化:路径、结构、效率与机理分析第29-41页
    3.1 相关概念界定第29-32页
        3.1.1 储蓄与投资第29-32页
        3.1.2 储蓄投资转化第32页
    3.2 储蓄投资转化路径第32-34页
        3.2.1 直接转化路径第32-33页
        3.2.2 间接转化路径第33-34页
    3.3 储蓄投资转化结构第34-35页
        3.3.1 储蓄投资转化的主体结构第34页
        3.3.2 储蓄投资转化的工具结构第34-35页
        3.3.3 储蓄投资转化的流向结构第35页
    3.4 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第35-37页
        3.4.1 储蓄投资转化的资本形成效率第36-37页
        3.4.2 储蓄投资转化的资本配置和使用效率第37页
    3.5 储蓄投资转化的运行机理分析第37-41页
第4章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历史、现状与地区差异第41-63页
    4.1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变迁第41-43页
        4.1.1 计划体制下财政主导型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第41-42页
        4.1.2 转轨时期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第42-43页
    4.2 我国储蓄投资总体发展态势第43-56页
        4.2.1 计划体制下储蓄投资概况第43-48页
        4.2.2 转型时期储蓄投资概况第48-56页
    4.3 转型时期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第56-61页
        4.3.1 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测算指标第56-57页
        4.3.2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总体演化第57-61页
    4.4 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地区差异分析第61-63页
第5章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63-73页
    5.1 研究假设第63-66页
        5.1.1 主体结构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第63-64页
        5.1.2 金融结构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第64-65页
        5.1.3 投资流向结构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第65-66页
        5.1.4 其他因素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第66页
    5.2 研究设计:模型、变量及方法第66-68页
        5.2.1 模型设定第66-67页
        5.2.2 指标定义与说明第67-68页
        5.2.3 研究方法第68页
        5.2.4 数据来源说明第68页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68-73页
        5.3.1 全国整体层面的分析第68-71页
        5.3.2 地区层面的差异分析第71-73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73-77页
    6.1 研究结论第73-74页
    6.2 政策建议第74-76页
        6.2.1 改善投融资环境和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第74页
        6.2.2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第74-75页
        6.2.3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丰富投融资工具第75页
        6.2.4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更合理的利率调节机制第75-76页
        6.2.5 加强金融资源的中西部倾斜力度,缩小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地区差异第76页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83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林省某银行涉农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均值回归理论的中国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