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土壤钾素概况研究 | 第11-13页 |
1.1.1 土壤钾素形态分级研究 | 第11页 |
1.1.2 根际钾素动态研究 | 第11-12页 |
1.1.3 农田钾素循环和平衡 | 第12页 |
1.1.4 土壤钾素有效性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1.5 国外土壤钾素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 植物钾素生理学研究 | 第13-15页 |
1.2.1 钾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 | 第14页 |
1.2.2 钾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 第14页 |
1.2.3 钾与水分代谢的关系 | 第14-15页 |
1.2.4 钾与氮素代谢的关系 | 第15页 |
1.3 蔬菜钾肥施用效果研究 | 第15-19页 |
1.3.1 钾肥与蔬菜产量的关系 | 第15-16页 |
1.3.2 钾对蔬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16-18页 |
1.3.3 钾对蔬菜卫生品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 蔬菜营养诊断与平衡施肥 | 第19页 |
1.5 研究与展望 | 第19-21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1-25页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2.1 不同品种莴笋钾素吸收特性研究 | 第21-22页 |
2.2.2 不同品种莴笋氮素吸收特性研究 | 第22页 |
2.2.3 不同品种莴笋磷素吸收特性研究 | 第22页 |
2.2.4 莴笋钾素营养诊断研究 | 第22页 |
2.3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第3章 不同供钾水平莴笋钾素吸收特性研究 | 第25-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3.1.3 数据处理应用及计算公式 | 第25-2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3.2.1 不同供钾水平下莴笋累积生物量研究 | 第26-28页 |
3.2.2 不同供钾水平莴笋钾素含量研究 | 第28-29页 |
3.2.3 不同供钾水平下莴笋累积吸钾量研究 | 第29-31页 |
3.2.4 不同生育期莴笋生物量、含钾量和吸钾量研究 | 第31-33页 |
3.2.5 不同品种莴笋吸钾特性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3.2.6 不同供钾水平下莴笋收获期产量、吸钾量研究 | 第34页 |
3.2.7 不同供钾水平下莴笋品质研究 | 第34-35页 |
3.2.8 不同品种莴笋钾肥效应研究 | 第35-36页 |
3.3 小结 | 第36-39页 |
第4章 不同供钾水平莴笋氮素吸收特性研究 | 第39-4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4.1.1 数据处理应用及计算公式 | 第3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4.2.1 不同供钾水平下莴笋氮素含量研究 | 第39-40页 |
4.2.2 不同供钾水平下莴笋累积吸氮量研究 | 第40-42页 |
4.2.3 不同生育期莴笋含氮量和吸氮量研究 | 第42-43页 |
4.2.4 不同供钾水平下莴笋收获期生物量和吸氮量 | 第43页 |
4.3 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不同供钾水平莴笋磷素吸收特性研究 | 第45-5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5.1.1 数据处理应用及计算公式 | 第4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5.2.1 不同供钾水平下不同品种莴笋磷素含量研究 | 第45-46页 |
5.2.2 不同供钾水平下莴笋累积吸磷量研究 | 第46-48页 |
5.2.3 不同生育期莴笋含磷量和吸磷量研究 | 第48-49页 |
5.2.4 不同供钾水平下不同品种莴笋收获期生物量和吸磷量研究 | 第49页 |
5.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6章 不同供钾水平莴笋钾素诊断研究 | 第51-5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6.1.1 供试作物 | 第51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6.1.3 数据处理应用 | 第51-52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6.2.1 不同测定方法下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莴笋含钾量研究 | 第52-53页 |
6.2.2 不同生育期莴笋含钾量与施钾量相关性分析 | 第53页 |
6.2.4 不同生育期莴笋含钾量与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6.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