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s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1.1 种子催芽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1 白鹃梅种子催芽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2 植物种子休眠及催芽技术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2 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1 白鹃梅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2 其他绣线菊亚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0-21页 |
1.4.1 白鹃梅种子催芽试验及休眠因素探讨 | 第20-21页 |
1.4.2 构建白鹃梅再生体系 | 第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供试材料的来源及采用的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2 催芽试验 | 第21-22页 |
2.2.1 休眠验证 | 第21页 |
2.2.2 破除休眠 | 第21-22页 |
2.3 探讨白鹃梅种子休眠因素试验 | 第22-23页 |
2.3.1 种皮透水性测定 | 第22页 |
2.3.2 白鹃梅种皮及胚浸提液的提取及处理 | 第22-23页 |
2.4 组织培养试验 | 第23-28页 |
2.4.1 外植体的筛选和消毒 | 第23页 |
2.4.2 愈伤组织诱导 | 第23-24页 |
2.4.3 芽分化诱导 | 第24-26页 |
2.4.4 抗褐化试验 | 第26页 |
2.4.5 芽增殖诱导 | 第26页 |
2.4.6 壮苗 | 第26页 |
2.4.7 生根诱导 | 第26-27页 |
2.4.8 驯化与移栽 | 第27页 |
2.4.9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3.1 催芽试验 | 第28-30页 |
3.1.1 水浸催芽 | 第28页 |
3.1.2 化学试剂浸种催芽 | 第28页 |
3.1.3 变温处理 | 第28-30页 |
3.2 白鹃梅种子休眠因素探讨 | 第30-33页 |
3.2.1 白鹃梅种皮透水性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3.2.2 白鹃梅种皮及胚浸提液的提取及处理结果 | 第31-33页 |
3.3 组织培养试验 | 第33-39页 |
3.3.1 外植体的筛选和消毒 | 第33-34页 |
3.3.2 外植体大小对白鹃梅叶片愈伤化诱导的影响 | 第34页 |
3.3.3 外源激素对白鹃梅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4 外源激素诱导芽分化的试验结果 | 第37页 |
3.3.5 抗褐化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3.3.6 诱导芽增殖试验结果 | 第38页 |
3.3.7 壮苗试验结果 | 第38页 |
3.3.8 诱导生根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3.3.9 移栽试验结果 | 第39页 |
4 讨论 | 第39-46页 |
4.1 白鹃梅种子催芽方法及休眠因素探讨 | 第39-41页 |
4.1.1 种子催芽方法效果比较 | 第39-40页 |
4.1.2 种子休眠因素探讨 | 第40-41页 |
4.2 白鹃梅再生体系的构建 | 第41-46页 |
4.2.1 诱导芽分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42-44页 |
4.2.2 TDZ的应用 | 第44-45页 |
4.2.3 继代增殖培养与壮苗 | 第45-46页 |
4.2.4 诱导生根 | 第46页 |
5 结论 | 第46-48页 |
5.1 白鹃梅种子催芽技术探讨 | 第46-47页 |
5.2 白鹃梅再生体系构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9-60页 |
图版说明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