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路基的养护与维修论文

低等级公路下非规则采空区综合治理研究及工程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论文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的主要研究现状第11-18页
        1.2.1 国内外采空区勘察技术及探测方法第11-13页
        1.2.2 国内外采空区开采沉陷理论研究第13-14页
        1.2.3 国内外采空区路基变形及其稳定性研究第14-16页
        1.2.4 采空区治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5 采空区注浆处治中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第18-19页
        1.3.1 论文研究的目标第18页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18-19页
        1.3.3 论文研究的方法第19页
    1.4 论文的结构第19-21页
第二章 公路下采空区的相关概念及沉陷模式第21-35页
    2.1 采空区的概念及形式第21-24页
        2.1.1 采空区的形成第21页
        2.1.2 采空区上方覆岩移动形式第21-22页
        2.1.3 采空区的三带划分第22-24页
    2.2 采空区覆岩三带计算范围第24页
    2.3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第24-28页
        2.3.1 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第25-28页
    2.4 采空区深陷模式的研究第28-29页
        2.4.1 几何理论第28-29页
        2.4.2 地表移动和变形方法第29页
    2.5 随机介质理论第29-33页
        2.5.1 理论介绍第29-30页
        2.5.2 开采导致的地表位移第30-33页
        2.5.3 随机介质理论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第33页
        2.5.4 随机介质理论的应用第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和下路路基下非规则采空区的勘察及结果分析第35-56页
    3.1 工程背景第35-37页
        3.1.1 项目概况第35页
        3.1.2 地形地貌第35-36页
        3.1.3 地层岩性第36页
        3.1.4 水文地质与气象特征第36页
        3.1.5 地质构造及地震第36-37页
    3.2 采空区勘察依据和技术工作第37-40页
        3.2.1 勘察依据第37-38页
        3.2.2 技术工作第38-39页
        3.2.3 勘察目标第39-40页
    3.3 采空区勘察方法第40-45页
        3.3.1 物探方法和布置第40-43页
        3.3.2 钻探方法和布置第43-44页
        3.3.3 现场矿井巷道调查第44-45页
    3.4 采空区勘察结果分析第45-53页
        3.4.1 地球物探探测结果第45-48页
        3.4.2 钻孔勘探结果分第48-51页
        3.4.3 采空区规模大小及顶板厚度第51-53页
    3.5 采空区对公路路基影响程度分析第53-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和下路采空区顶板稳定性评价与处治方法研究第56-74页
    4.1 采空区顶板稳定性评价第56-64页
        4.1.1 顶板安全厚度计算第57-58页
        4.1.2 数值模拟计算顶板稳定性第58-63页
        4.1.3 公路下采空区处治设计要求第63-64页
    4.2 采空区处理方法第64-66页
        4.2.1 采空区顶板厚度较小时处治办法第65-66页
        4.2.2 采空区全注浆处治办法第66页
    4.3 注浆充填理论与材料第66-68页
        4.3.1 注浆理论第66页
        4.3.2 注浆材料第66-68页
    4.4 水泥粘土充填的可行性分析第68-71页
        4.4.1 水泥粘土浆液的特性第69页
        4.4.2 水泥粘土浆液材料第69-70页
        4.4.3 水泥粘土浆液充填可行性计算第70页
        4.4.4 水泥粘土浆液的经济性第70-71页
    4.5 采空区路基加固处治第71-72页
        4.5.1 设计过程第71-72页
    4.6 采空区的处治范围第72-73页
        4.6.1 注浆处理宽度第72-73页
        4.6.2 注浆处理的长度第73页
    4.7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采空区处治数值模拟第74-94页
    5.1 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第74-78页
        5.1.1 有限差分方法第74-75页
        5.1.2 有限差分程序介绍第75页
        5.1.3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75-76页
        5.1.4 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第76-78页
    5.2 注浆充填稳定性数值分析第78-89页
        5.2.1 计算参数及荷载的选取第78-79页
        5.2.2 模拟分析方案第79-80页
        5.2.3 监测点设置第80页
        5.2.4 变形特征分析第80-88页
        5.2.5 注浆结果分析第88-89页
    5.3 路基加固稳定性模拟第89-93页
        5.3.1 模型的建立第90-91页
        5.3.2 结果分析第91-92页
        5.3.3 沉降分析第92-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注浆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第94-100页
    6.1 注浆工艺设计第94-97页
        6.1.1 钻孔工艺第94-95页
        6.1.2 注浆工艺第95-97页
    6.2 注浆质量控制第97-99页
        6.2.1 施工控制第97-98页
        6.2.2 质量检测第98-99页
    6.3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1、结论第100页
    2、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附录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视频的道路交通事故参数确定方法及再现研究
下一篇:福州市行道树根系对人行道地面破坏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