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1 国外特高压带电作业开展情况 | 第16页 |
1.2.2 国内特高压带电作业开展情况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影响作业人员安全的主要因素 | 第20-23页 |
2.1 电场、电流对人体的影响 | 第20页 |
2.2 静电感应对人体的影响 | 第20-22页 |
2.3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防护措施研究 | 第23-40页 |
3.1 电磁场数值计算 | 第23-25页 |
3.1.1 电磁场定解问题 | 第23页 |
3.1.2 有限元法介绍 | 第23-25页 |
3.2 计算模型 | 第25-28页 |
3.3 不同电位转移距离下转移能量计算分析 | 第28-35页 |
3.3.1 不同转移距离时作业人员的体表场强 | 第28-30页 |
3.3.2 不同转移距离时作业人员的转移电流 | 第30-34页 |
3.3.3 不同转移距离时转移能量 | 第34-35页 |
3.4 等电位作业人员体表场强计算 | 第35-39页 |
3.4.1 耐张塔等电位作业人员体表场强计算 | 第36-37页 |
3.4.2 直线塔等电位作业人员体表场强计算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进出±800kV特高压电场方法研究 | 第40-56页 |
4.1 线路概况及典型杆塔 | 第40-43页 |
4.1.1 典型杆塔及导线 | 第40-42页 |
4.1.2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绝缘子及配置 | 第42-43页 |
4.2 直线塔进出电场方法对比分析 | 第43-48页 |
4.2.1 直线塔进出电场方法介绍 | 第43-46页 |
4.2.2 直线塔进出电场方法路径上电场强度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4.3 耐张塔进出电场方法对比分析 | 第48-55页 |
4.3.1 耐张塔进出电场方法介绍 | 第48-50页 |
4.3.2 耐张塔进出电场新方法 | 第50-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带电更换±800kV特高压绝缘子方法研究 | 第56-73页 |
5.1 带电更换单联V型绝缘子串方法研究 | 第56-59页 |
5.1.1 工具研制 | 第57-58页 |
5.1.2 工具机械强度校核 | 第58-59页 |
5.2 带电更换双联V型绝缘子串方法研究 | 第59-62页 |
5.2.1 工具研制 | 第59-60页 |
5.2.2 工具机械强度校核 | 第60-62页 |
5.3 带电更换双联L型绝缘子串方法研究 | 第62-67页 |
5.3.1 工具研制 | 第64-66页 |
5.3.2 工具机械强度校核 | 第66-67页 |
5.4 带电更换耐张单片绝缘子方法研究 | 第67-72页 |
5.4.1 工具研制 | 第68-69页 |
5.4.2 工具机械强度校核 | 第69-72页 |
5.5 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