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关于媒介与人际交往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关于手机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 第14-16页 |
1.4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步骤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手机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 第18-27页 |
2.1 关于手机 | 第18-21页 |
2.1.1 手机的发展与定义 | 第18-19页 |
2.1.2 手机的特点 | 第19-21页 |
2.2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 | 第21-25页 |
2.2.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 | 第21-22页 |
2.2.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 第22-24页 |
2.2.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功能 | 第24-25页 |
2.3 手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3.1 媒介即讯息 | 第25页 |
2.3.2 媒介:人的延伸 | 第25-26页 |
2.3.3 异化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现状 | 第27-44页 |
3.1 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问卷 | 第27-29页 |
3.1.1 调查问卷设计目的与构成 | 第27页 |
3.1.2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 第27-29页 |
3.2 手机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 第29-35页 |
3.2.1 消除了时空维度的限制,有利远距离情感维系 | 第30-31页 |
3.2.2 交往时效性强,提高人际交往效率 | 第31-32页 |
3.2.3 利于消除近距离的交往困境 | 第32-33页 |
3.2.4 使交际范围扩大,交往内容多样化 | 第33-34页 |
3.2.5 语言的延时性,保障了传播的准确性 | 第34-35页 |
3.3 手机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 第35-44页 |
3.3.1 大范围伪亲密性增强,人情淡漠现象浮现 | 第35-37页 |
3.3.2 形成手机依赖,容易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 第37-40页 |
3.3.3 虚拟现实结合,主体性迷失,自我认同遭遇危机 | 第40-41页 |
3.3.4 迷恋虚拟空间,人际交往能力退化 | 第41-42页 |
3.3.5 主动定位,阅历尚浅,主客观因素加剧人身安全隐患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总结与对策 | 第44-51页 |
4.1 发挥积极影响的作用 | 第44-45页 |
4.2 针对消极影响的对策总结 | 第45-51页 |
4.2.1 学校、家长方面应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 第45-46页 |
4.2.2 社会、学校方面加大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46-49页 |
4.2.3 大学生自身应加强自我约束,建立合理行为模式 | 第49-51页 |
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