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晶体学论文

聚合物/液晶共混体系相形态与流变学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符号第11-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7页
    1.1 柔性链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形态与流变行为研究进展第15-22页
        1.1.1 简介第15页
        1.1.2 液滴在流场中的相形态演变过程第15-16页
        1.1.3 液滴在流场中的形变与回复第16-18页
        1.1.4 液滴在流场中的破裂第18-19页
        1.1.5 液滴在流场中的凝聚第19-20页
        1.1.6 聚合物不相容共混体系动力学模型第20-22页
    1.2 液晶的特性第22-26页
        1.2.1 液晶的简介第22-24页
        1.2.2 液晶的粘性和弹性第24-26页
    1.3 液晶/柔性链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形态演变与流变性质的研究进展第26-33页
        1.3.1 液晶液滴在流场中的相态演变第27-29页
        1.3.2(分散相)液滴粒径对聚合物分散液晶共混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第29-30页
        1.3.3 界面指向矢取向对共混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第30-32页
        1.3.4 温度对液晶/聚合物界面性质的影响第32-33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第二章 液晶液滴在剪切停止后松弛行为的研究第37-64页
    2.1 前言第37-38页
    2.2 实验部分第38-43页
        2.2.1 液晶材料的物理性质第38-41页
        2.2.2 基体材料(PDMS)的物理性质第41页
        2.2.3 实验设备第41-43页
    2.3 液滴回缩过程中取向角的变化第43-47页
    2.4 理论分析第47-49页
    2.5 影响液滴松弛过程中取向角变化的因素第49-60页
        2.5.1 温度对液滴松弛过程中取向角变化的影响第49-50页
        2.5.2 粒径对液滴松弛过程中取向角变化的影响第50-51页
        2.5.3 流场作用时间对液滴松弛过程中取向角变化的影响第51-54页
        2.5.4 流场强度对液滴松弛过程中取向角变化的影响第54-56页
        2.5.5 流场类型对液滴松弛过程中取向角变化的影响第56-57页
        2.5.6 拉伸流场中液滴松弛过程中取向角的变化第57-58页
        2.5.7 液晶分子结构对液滴松弛过程取向角变化的影响第58页
        2.5.8 液晶相态对液滴松弛过程取向角变化的影响第58-60页
    2.6 本章小节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第三章 液晶/聚合物类凝胶共混体系的形成机理与动力学研究第64-84页
    3.1 引言第64-65页
    3.2 实验部分第65-67页
        3.2.1 实验材料第65-67页
        3.2.2 实验设置第6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7-80页
        3.3.18CB/PDMS类凝胶共混体系相结构与流变性质第67-71页
        3.3.2 浓度对类凝胶共混体系的影响第71-75页
        3.3.3 剪切诱导相形变过程的研究第75-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四章 液晶/聚合物类凝胶共混物屈服行为与触变性的研究第84-107页
    4.1 引言第84页
    4.2 聚合物共混体系屈服应力的研究第84-89页
        4.2.1 屈服应力的定义第84-85页
        4.2.2 理论模型第85-86页
        4.2.3 屈服应力的测量方法第86-89页
    4.3 聚合物共混体系触变性的研究第89-93页
    4.4 实验部分第93页
        4.4.1 实验材料第93页
        4.4.2 实验设置第93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93-100页
        4.5.1 类凝胶结体系屈服应力的研究第93-97页
        4.5.2 类凝胶结体系触变性的研究第97-100页
    4.6 理论模型第100-102页
    4.7 屈服应力流体分类讨论第102-104页
    4.8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7页
第五章 多分散聚合物共混体系粒径分布的流变学研究第107-134页
    5.1 引言第107-117页
        5.1.1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本构模型第107-108页
        5.1.2 分散相粒径的流变学确定方法第108-113页
        5.1.3 分散相粒径分布的流变学确定方法第113-117页
    5.2 理论模型第117-121页
    5.3 共混物LAOS理论模型的预测第121-125页
    5.4 实验设置第125-127页
        5.4.1 样品制备第125-127页
        5.4.2 光学显微镜实验第127页
        5.4.3 流变实验第127页
    5.5 共混物粒径分布的确定与对比第127-132页
        5.5.1 光学显微镜观察粒径分布第127-129页
        5.5.2 Palierne模型预测粒径分布第129-130页
        5.5.3 YB-LAOS方法预测粒径分布第130-132页
    5.7 小结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4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134-137页
已发表和准备中的研究论文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辅助注塑成型穿透机理及工艺稳健优化研究
下一篇:拟南芥幼苗对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逆境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