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旅游景区社会心理承载力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二、研究区域选择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三、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四、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 一、旅游目的地 | 第17页 |
| 二、游客 | 第17页 |
| 三、感知 | 第17-18页 |
| 四、社会心理承载力 | 第18页 |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 一、游客心理承载力 | 第18-20页 |
| 二、居民心理承载力 | 第20-21页 |
| 三、LAC(可接受变化的极限)理论 | 第21-24页 |
| 四、旅游目的地选择理论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1页 |
| 第一节 社会心理承载力研究演变 | 第25-28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 三、研究述评 | 第28页 |
| 第二节 参与式旅游管理相关研究 | 第28-31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28-29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9页 |
| 三、研究述评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厦门鼓浪屿社会心理承载力分析 | 第31-49页 |
| 第一节 研究案例介绍 | 第31-32页 |
| 一、鼓浪屿旅游资源 | 第31页 |
| 二、鼓浪屿社会现状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问卷调查 | 第32-33页 |
| 一、问卷设计与过程 | 第32-33页 |
| 二、问卷调查与信度分析 | 第33页 |
| 第三节 居民问卷分析 | 第33-40页 |
| 一、人口学特征 | 第33-38页 |
| 二、居民对鼓浪屿旅游业的感知 | 第38-39页 |
| 三、居民对游客行为的感知 | 第39-40页 |
| 第四节 游客问卷分析 | 第40-46页 |
| 一、人口学特征 | 第40-42页 |
| 二、旅游行为和意向 | 第42-45页 |
| 三、对旅游质量的感知 | 第45-46页 |
| 第五节 社会心理承载力分析 | 第46-49页 |
| 一、社会心理承载力标准 | 第46-47页 |
| 二、居民社会心理承载力分析 | 第47-48页 |
| 三、游客社会心理承载力分析 | 第48页 |
| 四、社会心理承载力分析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提升社会心理承载力对策 | 第49-57页 |
| 一、以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 第49-50页 |
| 二、扩大鼓浪屿旅游的人文优势 | 第50-52页 |
| 三、完善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硬件建设 | 第52-53页 |
| 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 第53-55页 |
| 五、实施智能化旅游管理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3页 |
| 第一节 结论 | 第57-60页 |
| 一、鼓浪屿社会心理承载力接近临界点 | 第57页 |
| 二、鼓浪屿游客旅游行为特征 | 第57-58页 |
| 三、居民对鼓浪屿旅游发展的感知 | 第58-59页 |
| 四、鼓浪屿社会心理承载力提升对策 | 第59-60页 |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3页 |
| 一、研究不足 | 第60-61页 |
| 二、展望 | 第61-63页 |
| 研究调查问卷 | 第63-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致谢 | 第77-79页 |
| 个人简历 | 第79-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