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1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 | 第10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2.1 气候突变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2.2 5.5ka B.P.气候事件 | 第11-12页 |
2.3 石笋年代学和石笋重建古气候进展 | 第12-13页 |
2.4 气候事件对文化的影响 | 第13-15页 |
3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5-16页 |
4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2页 |
1.1 研究区地理环境 | 第18页 |
1.2 水洞洞穴概况 | 第18-22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2-23页 |
2.1.1 石笋样品描述 | 第22页 |
2.1.2 石笋样品前处理 | 第22-23页 |
2.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2.2.1 氧同位素和~(230)Th定年分析样品采集 | 第23页 |
2.2.2 MC-ICP-MS-~(230)Th定年方法 | 第23-24页 |
2.2.3 氧碳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24-25页 |
2.2.4 功率谱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水洞石笋年代标尺的建立与碳氧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 第26-30页 |
3.1 测年结果 | 第26页 |
3.2 石笋生长速率 | 第26-27页 |
3.3 年代及时间标尺的建立 | 第27-28页 |
3.4 氧同位素记录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石笋碳酸盐δ~(18)O记录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第30-42页 |
4.1 同位素平衡分馏检验 | 第30-31页 |
4.2 石笋氧同位素气候学意义 | 第31-33页 |
4.3 5.5ka事件前后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精细过程 | 第33-35页 |
4.4 气候事件驱动机制探讨 | 第35-39页 |
4.5 东北地区文化发展与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可能联系 | 第39-4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5.1 结论 | 第42-43页 |
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