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仙云洞石笋记录的新仙女木事件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突变气候事件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区域环境与材料方法 | 第18-24页 |
2.1 区域环境 | 第18-19页 |
2.2 洞穴简介 | 第19页 |
2.3 研究材料 | 第19-20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4.1 石笋铀系测年样品的采集及测试 | 第20-21页 |
2.4.2 石笋氧同位素样品的采集及测试 | 第21-24页 |
第三章 U/Th年龄、石笋时标和氧同位素意义 | 第24-32页 |
3.1 石笋的测年结果及其精度 | 第24页 |
3.2 石笋生长速率 | 第24-25页 |
3.3 石笋时标的建立 | 第25-26页 |
3.4 石笋稳定同位素数据 | 第26-31页 |
3.4.1 碳氧稳定同位素数据 | 第26-27页 |
3.4.2 氧同位素记录与其它区域记录的对比 | 第27-29页 |
3.4.3 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意义 | 第29-31页 |
3.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YD事件的内部结构及其转型特征 | 第32-42页 |
4.1 YD事件的起止时间 | 第32-33页 |
4.2 YD事件转换特征 | 第33-37页 |
4.2.1 季风YD的开始方式 | 第33-35页 |
4.2.2 季风YD的结束方式 | 第35-37页 |
4.3 YD事件内部结构特征 | 第37-40页 |
4.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YD事件的驱动机制探讨 | 第42-52页 |
5.1 与南北高纬气候记录对比 | 第42-45页 |
5.1.1 仙云洞记录与南北极冰芯记录对比 | 第42-43页 |
5.1.2 东亚季风与AMOC紧密耦合 | 第43-45页 |
5.2 与中低纬气候记录对比 | 第45-50页 |
5.2.1 热带低纬水文过程对于YD事件的响应 | 第45-48页 |
5.2.2 甲烷浓度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 第48页 |
5.2.3 中低纬其它记录之间的对比 | 第48-50页 |
5.3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