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执行偏差与纠偏研究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的相关概念 | 第11-18页 |
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涵义、特征性质 | 第11-12页 |
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工作程序 | 第12-15页 |
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样的标准 | 第15-18页 |
第二章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现状分析 | 第18-31页 |
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的重要贡献 | 第18-24页 |
(一) 提高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 | 第18-22页 |
(二) 平息了多起全国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 第22-23页 |
(三) 为消费者选购放心的产品提供了依据 | 第23-24页 |
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一) 重复检查的问题 | 第24-25页 |
(二) 不依法行政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三) 地方保护的问题 | 第26-27页 |
(四) 以罚代管的问题 | 第27页 |
(五) 信息不畅的问题 | 第27-28页 |
(六) 处理滞后的问题 | 第28页 |
(七) 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的问题 | 第28-29页 |
(八)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31-43页 |
一、抽样标准的选择问题 | 第31-32页 |
二、抽样人员资质的问题及提升 | 第32页 |
三、文书填写的问题与改进 | 第32-38页 |
四、重复抽检的问题和解决 | 第38页 |
五、未抽到样品的问题及处理 | 第38-41页 |
(一) 部分企业近期确实未生产,提供不了样品 | 第39页 |
(二) 企业拒绝抽查,不能抽到样品 | 第39页 |
(三) 企业逃避抽查,无法按规定抽取样品 | 第39-40页 |
(四) 样品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质量水平 | 第40-41页 |
六、“随意抽样”的问题与处理 | 第41页 |
七、现场检查 | 第41-42页 |
八、企业调查 | 第42页 |
九、证据的采集和留存工作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有效性的对策措施 | 第43-49页 |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 第43页 |
(一) 深化行政组织机构的改革 | 第43页 |
(二) 适度提高中央政府的集权 | 第43页 |
二、促进行政部门转变行政观念 | 第43-44页 |
(一) 明确行政为民的思想 | 第43-44页 |
(二) 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 第44页 |
三、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规范化”建设 | 第44-45页 |
(一) 统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 第44页 |
(二) 统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 第44-45页 |
(三) 统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各种文书 | 第45页 |
四、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化建设 | 第45-46页 |
(一) 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基础平台 | 第45页 |
(二) 开发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应用系统软件 | 第45-46页 |
(三) 应用多种信息化手段 | 第46页 |
五、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 | 第46页 |
(一) 深化产品质量标准化机构的改革 | 第46页 |
(二) 深化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修订 | 第46页 |
六、加强对产品质量检验技术机构的监管 | 第46-48页 |
(一) 加大产品质量技术检验机构的改制力度 | 第46-47页 |
(二) 加强产品质量技术检验机构的审批把关 | 第47页 |
(三) 加强产品质量技术检验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 | 第47页 |
(四) 加大产品质量技术检验机构的投入 | 第47-48页 |
七、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力度 | 第48页 |
八、加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