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4.1 调研的主要对象 | 第11页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鱼文化的理论概述 | 第14-33页 |
2.1 原始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第14-22页 |
2.1.1 原始渔猎 | 第14-16页 |
2.1.2 鱼神崇拜 | 第16-20页 |
2.1.3 古代鱼文化延伸 | 第20-22页 |
2.2 鱼文化的抽象化演变 | 第22-27页 |
2.2.1 鱼的造字演变 | 第23页 |
2.2.2 鱼纹的演变及其内涵 | 第23-25页 |
2.2.3 鱼为“他物”起兴 | 第25-27页 |
2.3 园林中鱼文化的哲学基础 | 第27-32页 |
2.3.1 儒家中的鱼文化 | 第27-28页 |
2.3.2 道家中的鱼文化 | 第28-29页 |
2.3.3 佛家中的鱼文化 | 第29-30页 |
2.3.4 隐逸文化中的鱼文化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发展 | 第33-42页 |
3.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况 | 第33-35页 |
3.1.1 皇家园林 | 第33-34页 |
3.1.2 文人园林 | 第34-35页 |
3.2 园林观鱼型景观发展 | 第35-39页 |
3.2.1 秦汉时期 | 第35-36页 |
3.2.2 魏晋隋唐时期 | 第36-37页 |
3.2.3 宋元明清时期 | 第37-39页 |
3.3 园林鱼文化景观实地调研 | 第39-41页 |
3.3.1 调研角度 | 第39页 |
3.3.2 调研方式和范围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分析 | 第42-61页 |
4.1 矮屋渔舍,疏篱农家——渔隐 | 第42-45页 |
4.1.1 渔隐内涵 | 第42页 |
4.1.2 渔隐布局 | 第42-45页 |
4.2 时弄竿线,不在得鱼——垂钓 | 第45-48页 |
4.2.1 垂钓内涵 | 第46页 |
4.2.2 垂钓布局 | 第46-48页 |
4.3 濠濮未远,鱼乐可循——知鱼乐 | 第48-54页 |
4.3.1 鱼我同乐 | 第48-51页 |
4.3.2 濠濮间想 | 第51-54页 |
4.4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鸢飞鱼跃 | 第54-57页 |
4.4.1 鸢飞鱼跃内涵 | 第54页 |
4.4.2 鸢飞鱼跃布局 | 第54-57页 |
4.5 沧浪之中,非歌濯足——沧浪 | 第57-60页 |
4.5.1 沧浪内涵 | 第57-58页 |
4.5.2 沧浪布局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中国古典园林鱼文化景观要素 | 第61-78页 |
5.1 鱼戏字间的园林命名 | 第61-64页 |
5.1.1 命名的意象化 | 第61-62页 |
5.1.2 与鱼相关的楹联匾额 | 第62-64页 |
5.2 鱼纹寓吉的园林铺地 | 第64-65页 |
5.3 群鱼环绕的园林建筑 | 第65-75页 |
5.3.1 舫、榭 | 第66-71页 |
5.3.2 亭 | 第71-73页 |
5.3.3 其他相关建筑 | 第73-75页 |
5.4 鱼余相关的园林装饰 | 第75-77页 |
5.4.1 悬鱼装饰 | 第75页 |
5.4.2 鱼形塑雕 | 第75-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