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1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第19-32页 |
1 现代医学对RA的认识 | 第19-24页 |
1.1 流行病学 | 第19页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9-23页 |
1.3 西医治疗及其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2 中医学对RA的认识 | 第24-30页 |
2.1 病因病机 | 第25-26页 |
2.2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的现代研究 | 第26-30页 |
3 颊针疗法的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颊针干预卵蛋白诱导RA模型家兔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32-7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3-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2.1 模型复制 | 第34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34-35页 |
2.3 指标观察 | 第35-36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6-37页 |
3 结果 | 第37-43页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第37页 |
3.2 体重增长测定 | 第37页 |
3.3 膝关节肿胀度(膝径) | 第37-39页 |
3.4 痛阈检测 | 第39-40页 |
3.5 膝关节影像学评定 | 第40-42页 |
3.6 病理组织学检测 | 第42-43页 |
4 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43-6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4.3 结果 | 第50-54页 |
4.4 生物信息分析 | 第54-62页 |
5 讨论 | 第62-70页 |
5.1 卵蛋白诱导的RA关节炎模型为颊针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疾病载体 | 第62-64页 |
5.2 i TRAQ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在颊针干预RA研究中的意义 | 第64-65页 |
5.3 针刺穴位和手法的选择依据 | 第65-66页 |
5.4 颊针对RA脑脊液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66-67页 |
5.5 颊针对RA脑脊液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67-70页 |
第三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因子的差异蛋白结果验证 | 第70-7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7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2.1 脑脊液预处理与蛋白质浓缩 | 第70-71页 |
2.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71页 |
2.3 SDS-PAGE | 第71-73页 |
2.4 Western blot检测 | 第73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73页 |
3 结果 | 第73-75页 |
3.1 经分光光度检测获得OD562吸收值 | 第73-74页 |
3.2 SDS-PAGE分析 | 第74-75页 |
3.3 Western bloting分析 | 第75页 |
4 讨论 | 第75-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文献综述 | 第88-101页 |
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88-89页 |
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相关技术 | 第89-90页 |
3 蛋白质组学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 | 第90-95页 |
4 蛋白质组学在RA中的应用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附图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