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城市群是衡量国家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地理空间组成 | 第10页 |
1.1.2 苏锡常都市圈是长三角核心城市集群 | 第10-11页 |
1.1.3 县域相比中心城区更能成为都市圈未来竞争实力的重要影响因子 | 第11页 |
1.1.4 旅游是城市肌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11-12页 |
1.1.5 县域旅游竞争力中核心衡量指标反映县域整体发展实力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都市圈旅游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城市旅游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县域旅游研究 | 第14页 |
1.2.4 旅游竞争力研究 | 第14-16页 |
1.2.5 相关研究评述与启示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1 试图丰富县域旅游竞争力理论研究体系 | 第18页 |
1.4.2 试图对都市圈县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进行科学指导 | 第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0-37页 |
2.1 相关概念解释 | 第20-22页 |
2.1.1 县域旅游 | 第20-21页 |
2.1.2 县域旅游竞争力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22页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3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3 县域旅游竞争力概念模型构建 | 第24-30页 |
2.3.1 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综合模型 | 第24-26页 |
2.3.2 县域旅游竞争力概念模型设计 | 第26-30页 |
2.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4页 |
2.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0-31页 |
2.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2页 |
2.4.3 指标说明 | 第32-34页 |
2.5 数据收集及评价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2.5.1 数据的收集 | 第34页 |
2.5.2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 第34-36页 |
2.5.3 数据的统计计算 | 第36-37页 |
第3章 苏锡常都市圈县域发展概况 | 第37-45页 |
3.1 苏锡常都市圈概况 | 第37-38页 |
3.2 苏锡常都市圈县域概况 | 第38-42页 |
3.3 苏锡常都市圈县域旅游发展概况 | 第42-45页 |
第4章 苏锡常都市圈县域旅游竞争力分析 | 第45-59页 |
4.1 苏锡常都市圈县域旅游业竞争力测定及比较分析 | 第45-52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第45-46页 |
4.1.2 苏锡常都市圈县域旅游竞争力量化比较分析 | 第46-52页 |
4.2 苏锡常都市圈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分析 | 第52-56页 |
4.2.1 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分析 | 第52-53页 |
4.2.2 县域旅游现实竞争力分析 | 第53-54页 |
4.2.3 县域旅游潜在竞争力分析 | 第54-55页 |
4.2.4 县域旅游竞争影响力分析 | 第55页 |
4.2.5 研究小结 | 第55-56页 |
4.3 苏锡常都市圈县域发展建议 | 第56-59页 |
4.3.1 通过旅游产业的集聚实现都市圈空间优化发展 | 第56-57页 |
4.3.2 通过旅游功能区的重新划分,调整区域整体空间布局 | 第57页 |
4.3.3 通过区域比较,统筹都市圈县域定位 | 第57页 |
4.3.4 重视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突出区域经济特色 | 第57-58页 |
4.3.5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