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救赎是否可行”:马尔库塞审美政治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2章 马尔库塞审美政治思想的现实背景 | 第11-19页 |
2.1 经济领域内虚假需求合理性的建构 | 第11-13页 |
2.2 政治领域内极权主义社会的塑造 | 第13-17页 |
2.2.1 政治内部和谐氛围的形成 | 第13-14页 |
2.2.2 思想与话语领域的封闭 | 第14-15页 |
2.2.3 技术塑造下的极权主义社会 | 第15-16页 |
2.2.4 对劳动阶级全新剥削方式的产生 | 第16-17页 |
2.3 文化领域中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 第17-19页 |
2.3.1 高层文化的俗化趋势 | 第17-18页 |
2.3.2 艺术“异化”功能的丧失 | 第18-19页 |
第3章 马尔库塞审美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19-26页 |
3.1 思想发展的开端:海德格尔 | 第19-22页 |
3.1.1 从海德格尔到弗洛伊德 | 第20页 |
3.1.2 从海德格尔到马克思 | 第20-21页 |
3.1.3 从海德格尔到卢卡奇 | 第21-22页 |
3.2 思想发展的深化:马克思 | 第22-24页 |
3.2.1 从海德格尔到黑格尔 | 第22页 |
3.2.2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 第22-24页 |
3.3 思想发展的落脚点:弗洛伊德 | 第24-26页 |
3.3.1 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 | 第24-25页 |
3.3.2 对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发展 | 第25-26页 |
第4章 马尔库塞审美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26-30页 |
4.1 审美政治思想的起点:“艺术形式” | 第26-27页 |
4.1.1 “艺术形式”的内涵 | 第26-27页 |
4.1.2 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形式” | 第27页 |
4.2 审美政治思想的条件:提出“新感性” | 第27-29页 |
4.2.1 恢复“感性”的地位 | 第28页 |
4.2.2 提出“新感性” | 第28-29页 |
4.3 审美政治思想的实现:“新社会”的产生 | 第29-30页 |
第5章 马尔库塞审美政治思想的总体评价 | 第30-35页 |
5.1 审美政治思想的价值 | 第31-33页 |
5.1.1 对新社会批判理论构建的启示 | 第31-32页 |
5.1.2 慰藉心灵和引领情操的功能 | 第32-33页 |
5.2 审美政治思想的局限 | 第33-35页 |
5.2.1 技术的审美乌托邦想象 | 第33-34页 |
5.2.2 对马克思《手稿》的误读 | 第34-3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