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1.3.1 教材 | 第12-13页 |
1.3.2 性别角色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1.4.2 频度统计法 | 第14页 |
1.4.3 内容分析法 | 第14页 |
1.4.4 比较分析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频度分析 | 第16-34页 |
2.1 标题与课文 | 第16-21页 |
2.1.1 标题中的人物性别 | 第16-19页 |
2.1.2 课文中的人物性别 | 第19-21页 |
2.2 人物称谓 | 第21-28页 |
2.2.1 人物称谓的性别 | 第22-26页 |
2.2.2 有意义的人物称谓 | 第26-28页 |
2.3 插图人物 | 第28-34页 |
2.3.1 单人图中的性别 | 第29-30页 |
2.3.2 多人图中的性别 | 第30-32页 |
2.3.3 插图中主角的性别 | 第32-34页 |
第3章 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内容分析 | 第34-61页 |
3.1 语言分析 | 第34-46页 |
3.1.1 语词比较 | 第34-41页 |
3.1.2 语句比较 | 第41-43页 |
3.1.3 故事主线比较 | 第43-46页 |
3.2 角色形象分析 | 第46-53页 |
3.2.1 公共领域中的职业形象 | 第46-48页 |
3.2.2 公共领域中的非职业形象 | 第48-51页 |
3.2.3 私人领域中的家庭生活形象 | 第51-53页 |
3.3 品质分析 | 第53-61页 |
第4章 上海两次课改的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比较分析 | 第61-67页 |
4.1 频度分析的比较 | 第61-62页 |
4.1.1 标题中的人物性别 | 第61页 |
4.1.2 课文中的人物性别 | 第61-62页 |
4.1.3 人物称谓 | 第62页 |
4.1.4 插图人物 | 第62页 |
4.2 内容分析的比较 | 第62-66页 |
4.2.1 人物职业 | 第62-64页 |
4.2.2 人物角色 | 第64-65页 |
4.2.3 人物品质 | 第65-66页 |
4.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公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第67-76页 |
5.1 教材性别倾向的消极影响 | 第67-69页 |
5.1.1 对女生的消极影响 | 第67-68页 |
5.1.2 对男生的消极影响 | 第68-69页 |
5.2 教材性别倾向的成因分析 | 第69-72页 |
5.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69页 |
5.2.2 性别社会化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 第69-70页 |
5.2.3 国家(地区)政策与编写者的影响 | 第70-72页 |
5.3 促进教育性别公平化的建议 | 第72-76页 |
5.3.1 国家(地区)政策层面 | 第72页 |
5.3.2 教材编写审定层面 | 第72-73页 |
5.3.3 教材内容层面 | 第73-74页 |
5.3.4 学校教师层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一 标题中的人物性别 | 第81-87页 |
附录二 课文中的人物性别 | 第87-98页 |
附录三 标题中的人物称谓 | 第98-103页 |
附录四 课文中的人物称谓 | 第103-120页 |
附录五 有意义的人物称谓 | 第120-124页 |
附录六 单人图中的性别 | 第124-126页 |
附录七 多人图中的性别 | 第126-133页 |
附录八 插图中主角的性别 | 第133-141页 |
附录九 男女姓名用词 | 第141-142页 |
附录十 形象描述用词 | 第142-146页 |
附录十一 讲述谁的故事 | 第146-151页 |
附录十二 谁引起或解决的问题 | 第151-154页 |
附录十三 希望学生学习谁 | 第154-159页 |
附录十四 公共领域中的职业形象 | 第159-162页 |
附录十五 公共领域中的非职业形象 | 第162-164页 |
附录十六 私人领域中的家庭生活形象 | 第164-166页 |
附录十七 品质分析 | 第166-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