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雕塑论文--雕塑技法论文--各种雕塑法:按题材和体裁分论文--环境雕塑、建筑雕塑论文

基于城市记忆的城市雕塑适配度研究--以武汉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4-4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21页
        1.1.1 城市雕塑是精神文明发展的要求第14-15页
        1.1.2 城市雕塑是城市特色营造的体现第15-17页
        1.1.3 城市雕塑的空间适配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第17-19页
        1.1.4 城市雕塑是城市历史空间保护中的点睛之笔第19-20页
        1.1.5 城市雕塑也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一个难题第20-21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21-36页
        1.2.1 记忆及其相关概念第21-25页
        1.2.2 城市记忆及其相关概念第25-30页
        1.2.3 城市雕塑及其相关概念第30-34页
        1.2.4 有关适配度的界定第34-35页
        1.2.5 SPSS和SEM第35-36页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6-37页
    1.4 研究方法与构架第37-40页
2 城市记忆的心理认知基础第40-58页
    2.1 相关心理学及其理论阐述第40-46页
        2.1.1 心理学发展概况第40页
        2.1.2 三大基础性心理学第40-42页
        2.1.3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说第42-46页
    2.2 相关心理学及其认知理论第46-50页
        2.2.1 生理心理学的认知第46-47页
        2.2.2 普通心理学的认知第47-48页
        2.2.3 环境心理学的认知第48页
        2.2.4 社会心理学的认知第48-50页
    2.3 相关心理认知理论及其城市记忆阐述第50-54页
        2.3.1 生理心理认知的城市记忆阐述第50-51页
        2.3.2 普通心理认知的城市记忆阐述第51页
        2.3.3 环境心理认知的城市记忆阐述第51-52页
        2.3.4 社会心理认知的城市记忆阐述第52-54页
    2.4 城市记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54-58页
3 城市雕塑的分类、特征、创作及其发展第58-86页
    3.1 城市雕塑的分类第58-62页
        3.1.1 城市雕塑功能分类第58-59页
        3.1.2 城市雕塑题材分类第59-60页
        3.1.3 城市雕塑材料分类第60-61页
        3.1.4 城市雕塑风格分类第61-62页
    3.2 城市雕塑的特征第62-68页
        3.2.1 公共性第62-63页
        3.2.2 识别性第63-65页
        3.2.3 观赏性第65-67页
        3.2.4 纪念性第67-68页
    3.3 城市雕塑的创作思潮第68-70页
    3.4 我国城市雕塑的实践与发展第70-86页
        3.4.1 由户外雕塑迈向城市雕塑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前)第70-76页
        3.4.2 我国城市雕塑体系的初成(1949年-1978年)第76-80页
        3.4.3 走向世界的中国城市雕塑(1978年~)第80-86页
4 武汉城市雕塑的发展历程及其空间现状与未来第86-107页
    4.1 武汉城市空间发展概述第86-93页
        4.1.1 近现代时期以前的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第86-90页
        4.1.2 近现代时期的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第90-91页
        4.1.3 当代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第91-93页
    4.2 武汉城市雕塑的发展历程第93-100页
        4.2.1 教育启蒙下的武汉近现代城市雕塑(1861-1948)第93-94页
        4.2.2 多元文化交融中的体系初成(1949-1959)第94页
        4.2.3 政治意识主导下的武汉城市雕塑发展(1960~1975)第94-96页
        4.2.4 改革开放后创作热情与能量的进发(1976~1993)第96-98页
        4.2.5 迈向成熟而又多元的武汉城市雕塑(1994~)第98-100页
    4.3 武汉城市雕塑的空间现状与未来第100-107页
        4.3.1 武汉城市雕塑空间分布现状第100-101页
        4.3.2 武汉城市雕塑体系规划第101-102页
        4.3.3 武汉城市雕塑规划建设要点第102-107页
5 城市记忆因素及其城市雕塑认知第107-119页
    5.1 城市记忆与城市雕塑的认知关联第107-108页
    5.2 城市记忆的因素构成第108-112页
        5.2.1 非物质性因素第108-110页
        5.2.2 物质性因素第110-112页
    5.3 影响城市雕塑认知的因素第112-119页
        5.3.1 认知人群第113-114页
        5.3.2 城市雕塑认知对象第114-118页
        5.3.3 信息来源第118-119页
6 城市雕塑适配度及其测度第119-134页
    6.1 城市记忆与城市雕塑认知的结合——适配度的提出第119-120页
        6.1.1 适配度的提出第119页
        6.1.2 适配度的度量第119页
        6.1.3 适配度的数据获取第119-120页
    6.2 城市雕塑专业认知调查第120-122页
    6.3 适配度测量模型的建构步骤第122-125页
    6.4 变量的设置第125-127页
        6.4.1 变量的类型第125-126页
        6.4.2 外源与内生变量第126-127页
    6.5 变量的测量第127-130页
        6.5.1 外源潜在变量的测量第127-128页
        6.5.2 内生潜在变量的测量第128-130页
    6.6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第130-134页
        6.6.1 问卷设计第130-131页
        6.6.2 问卷发放第131-134页
7 武汉城市雕塑适配度的数据分析第134-146页
    7.1 适配度测量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第134-136页
        7.1.1 认知对象的基本特征第134页
        7.1.2 测量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第134-136页
    7.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第136-137页
        7.2.1 信度分析第136页
        7.2.2 效度分析第136-137页
    7.3 探索性分析第137-140页
        7.3.1 相关分析第137页
        7.3.2 方差分析第137-140页
    7.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140-142页
        7.4.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第140-141页
        7.4.2 假设检验(Hypothesis-tesing)第141页
        7.4.3 结构验证(Structural Confirmatory)第141页
        7.4.4 模型比较分析(Modeling Analysis Comparison)第141-142页
    7.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修正第142-146页
8 基于城市雕塑功能分类的适配度分析第146-154页
    8.1 适配度调研汇总数据分析及其结论第146-149页
    8.2 适配度调研单体数据及其对比分析第149-152页
        8.2.1 雕塑单体观测变量基本统计量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第149-150页
        8.2.2 分析结果及结论第150-152页
    8.3 适配度的延伸应用思考第152页
    8.4 创新点及展望第152-154页
        8.4.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1页
附录1第161-169页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169-170页
附录3 博±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瑶语核心词研究
下一篇:伦理学视域下反思平衡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