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配位化学的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1.2 锑、铋配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2.1 锑、铋的化学性质 | 第12-13页 |
1.2.2 锑、铋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羧酸类配合物的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1.3.1 脂肪类羧酸配合物 | 第15-16页 |
1.3.2 芳香羧酸类配合物 | 第16-17页 |
1.3.3 吡啶羧酸类配合物 | 第17-18页 |
1.4 羧酸类锑、铋配合物的应用 | 第18-20页 |
1.4.1 催化降解 | 第18页 |
1.4.2 医学研究 | 第18-19页 |
1.4.3 气体吸附 | 第19页 |
1.4.4 纳米材料 | 第19-20页 |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实验药品和分析方法 | 第22-30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2-24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1 合成实验所用的仪器及设备 | 第24-25页 |
2.2.2 表征分析所用的仪器及设备 | 第25页 |
2.3 试剂的配制、标定与样品测定 | 第25-28页 |
2.3.1 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25-27页 |
2.3.2 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3 非金属元素的测定 | 第28页 |
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28-30页 |
3 芳香四羧酸铋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 | 第30-59页 |
3.1 [Bi(Hbpta)]·2H_2O的合成及表征 | 第30-37页 |
3.1.1 [Bi(Hbpta)]·2H_2O的合成 | 第30页 |
3.1.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30页 |
3.1.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33页 |
3.1.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3.1.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34-35页 |
3.1.6 热稳定性分析 | 第35-37页 |
3.2 [Bi(Hbptc)]·H_2O的合成及表征 | 第37-41页 |
3.2.1 [Bi(Hbptc)]·H_2O的合成 | 第37页 |
3.2.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37页 |
3.2.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7-39页 |
3.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3.2.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3.3 [Bi(Hodpa)]·2H_2O的合成及表征 | 第41-45页 |
3.3.1 [Bi(Hodpa)]·2H_2O的合成 | 第41页 |
3.3.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41-42页 |
3.3.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2-43页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3.3.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3.4 [Bi(Hbtca)]·3H_2O的合成及表征 | 第45-50页 |
3.4.1 [Bi(Hbtca)]·3H_2O的合成 | 第45页 |
3.4.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45页 |
3.4.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5-48页 |
3.4.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3.4.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3.5 [Bi(H_2btca)(H_2O)_2]·NO_3的合成及表征 | 第50-55页 |
3.5.1 [Bi(H_2btca)(H_2O)_2]·NO_3的合成 | 第50页 |
3.5.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50-51页 |
3.5.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1-53页 |
3.5.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3.5.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54-55页 |
3.6 芳香四羧酸铋的光催化性能 | 第55-58页 |
3.6.1 [Bi(Hbpta)]·2H_2O的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55页 |
3.6.2 [Bi(Hbpta)]·2H_2O的光催化性能 | 第55-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4 N-(膦酰基甲基)亚氨基二乙酸锑、铋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 | 第59-70页 |
4.1 [Sb_2(H_2pmid)_3]的合成及表征 | 第59-63页 |
4.1.1 [Sb_2(H_2pmid)_3]的合成 | 第59页 |
4.1.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59页 |
4.1.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9-61页 |
4.1.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4.1.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62-63页 |
4.2 [Bi(Hpmid)]·2H_2O的合成及表征 | 第63-66页 |
4.2.1 [Bi(Hpmid)_3]·H_2O的合成 | 第63页 |
4.2.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63页 |
4.2.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3-64页 |
4.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4-65页 |
4.2.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65-66页 |
4.3 N-(膦酰基甲基)亚氨基二乙酸铋的光催化性能 | 第66-69页 |
4.3.1 [Bi(Hpmid)]·2H_2O的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66页 |
4.3.2 [Bi(Hpmid)]·2H_2O的光催化性能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吡啶羧酸铋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 | 第70-81页 |
5.1 [Bi(Hpdc)_3]·3H_2O的合成及表征 | 第70-74页 |
5.1.1 [Bi(Hpdc)_3]·3H_2O的合成 | 第70页 |
5.1.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70页 |
5.1.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0-72页 |
5.1.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2-73页 |
5.1.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73-74页 |
5.2 [Bi_2(pdc)_3]·2.5H_2O的合成及表征 | 第74-77页 |
5.2.1 [Bi_2(pdc)_3]·2.5H_2O的合成 | 第74页 |
5.2.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74-75页 |
5.2.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5页 |
5.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5-76页 |
5.2.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76-77页 |
5.3 吡啶羧酸铋的光催化性能 | 第77-80页 |
5.3.1 [Bi_2(pdc)_3]·2.5H_2O的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77-78页 |
5.3.2 [Bi_2(pdc)_3]·2.5H_2O的光催化性能 | 第78-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与后续建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