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内容摘要 | 第4-6页 |
英文内容摘要 | 第6页 |
绪言:时间断限与研究思路 | 第8-11页 |
一 时间断限 | 第8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8-11页 |
第一章 先秦颂文的几种形态 | 第11-16页 |
一 颂之义及颂之源 | 第11-12页 |
二 先秦颂文形态之一:《诗经·颂》 | 第12-13页 |
三 先秦颂文形态之二:《楚辞·橘颂》 | 第13-14页 |
四 先秦颂文形态之三:秦刻石文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中古颂文发展史 | 第16-42页 |
一 两汉颂文:时代脉搏与主流文学样式的合唱 | 第16-24页 |
(一) 征伐颂文 | 第16-18页 |
(二) 巡狩颂文 | 第18-20页 |
(三) 贤臣清官颂文 | 第20-22页 |
(四) 两汉颂文的拟古和赋化 | 第22-24页 |
二 魏晋颂文:政治气候与文化氛围笼罩下的吟唱 | 第24-31页 |
(一) 神仙隐逸颂隐然崛起 | 第24-27页 |
(二) 美细物颂蔚为大国 | 第27-29页 |
(三) 长篇与短制的不同风格 | 第29-31页 |
三 南北朝颂文:时代思潮与域外文化的多重变奏 | 第31-42页 |
(一) 朝代频更的南北朝符瑞颂文的大量涌现 | 第32-35页 |
(二) 佛教文化对颂文的渗入 | 第35-37页 |
(三) 长篇大颂及其唯美倾向 | 第37-42页 |
第三章 中古颂文特色综述 | 第42-52页 |
一 颂文创作动因及其心态 | 第42-47页 |
二 颂文创作模式及其心态 | 第47-49页 |
三 俯视与仰视:颂文接受者的特殊性和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丧失 | 第49-52页 |
第四章 中古对颂文的认识和理论探讨 | 第52-61页 |
一 两汉:赋?颂? | 第52-54页 |
二 魏晋:二陆、挚虞 | 第54-57页 |
三 南北朝:刘勰、萧统 | 第57-61页 |
结束语:颂文的价值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84页 |
一 严辑《全文》中颂文重出误收考 | 第63-65页 |
二 中古颂文辑补 | 第65-70页 |
三 中古颂文系年 | 第70-84页 |
注释 | 第84-86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86-89页 |
后记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