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论证范围以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节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比较法上的考察 | 第12-22页 |
一、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比较法上的考察 | 第12-18页 |
(一)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英美法系理论及法制上的表现 | 第12-13页 |
(二)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大陆法系理论及法制上的表现 | 第13-18页 |
二、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18-22页 |
(一) 从所有权绝对向债权优先转变 | 第18-19页 |
(二) 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 | 第19-22页 |
第二节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一、债权具有涉他性 | 第23-25页 |
二、债权具有不可侵性 | 第25-27页 |
(一) 债权受侵权法保护 | 第25-26页 |
(二) 预期利益受侵权法保护 | 第26-27页 |
三、侵权法保护对象的扩展 | 第27-29页 |
四、我国理论界对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认识及其评析 | 第29-32页 |
第三节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构建 | 第32-44页 |
一、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 | 第32-39页 |
(一) 须有合法债权的存在 | 第32-34页 |
(二) 主体须是债之关系外的第三人 | 第34-35页 |
(三) 主观上须为故意 | 第35-36页 |
(四) 行为须具有不法性 | 第36-37页 |
(五) 行为须造成债权损害结果发生 | 第37-39页 |
(六) 行为与债权损害结果之间须有因果关系 | 第39页 |
二、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特殊免责事由 | 第39-40页 |
(一) 正当竞争 | 第39-40页 |
(二) 履行职责 | 第40页 |
(三) 忠告 | 第40页 |
三、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具体形态及责任承担 | 第40-44页 |
(一) 直接侵害债权及责任承担 | 第41页 |
(二) 间接侵害债权及责任承担 | 第41-44页 |
第四节 关于我国确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思考 | 第44-49页 |
一、关于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立法、司法现状 | 第44-46页 |
(一) 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44-46页 |
(二) 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司法现状 | 第46页 |
二、建立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46-49页 |
(一) 立法模式 | 第47页 |
(二) 有关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