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52页 |
1.1 前言 | 第19-20页 |
1.2 他汀类药物的种类、结构和疗效 | 第20-24页 |
1.2.1 第一代汀类药物 | 第20-21页 |
1.2.2 第二代他汀类药物 | 第21页 |
1.2.3 第三代他汀类药物 | 第21-23页 |
1.2.4 他汀类的构效关系 | 第23-24页 |
1.3 侧链中间体合成路线 | 第24-30页 |
1.3.1 利用氧化还原酶(EC1.1)合成侧链中间体 | 第25-27页 |
1.3.2 利用脂肪酶(酯酶、蛋白酶)等水解酶催化合成侧链中间体 | 第27-28页 |
1.3.3 利用醛缩酶催化缩合反应来制备侧链中间体 | 第28-30页 |
1.4 腈水解酶(EC 3.5.5) | 第30-37页 |
1.4.1 腈水解酶的结构 | 第31-33页 |
1.4.2 腈水解酶的底物特异性 | 第33页 |
1.4.3 腈水解酶的高通量筛选 | 第33-35页 |
1.4.4 腈水解酶在他汀类侧链中间体制备上的应用 | 第35-37页 |
1.5 (R)-和(S)-戊二酸乙酯的合成及用途 | 第37-40页 |
1.5.1 结构和用途 | 第37-38页 |
1.5.2 (R)-和(S)-3-羟基-戊二酸乙酯制备 | 第38-40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2页 |
第二章 3-羟基戊二酸乙酯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2-64页 |
2.1 引言 | 第52-5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2.2.1 化学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53页 |
2.2.2 CALB 不对称催化水解3-DHG | 第53-54页 |
2.2.3 3-EHG 的提取 | 第54页 |
2.2.4 3-DHG 和3-EHG 的紫外全波长扫描 | 第54页 |
2.2.5 3-EHG 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54页 |
2.2.6 3-EHG 的化学衍生化反应 | 第54-55页 |
2.2.7 差向异构体的分离与鉴定 | 第55页 |
2.2.8 (S)-3-EHG 的ee 值的计算 | 第5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2.3.1 3-EHG 的提取 | 第55-56页 |
2.3.2 3-DHG 和3-EHG 的紫外全波长扫描 | 第56页 |
2.3.3 3-EHG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56-59页 |
2.3.4 该分析方法的线性和检测限 | 第59页 |
2.3.5 该分析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59页 |
2.3.6 (R)-3-EHG 与(S)-3-EHG 的分离 | 第59-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三章 (S)-3-羟基戊二酸乙酯的提纯与表征 | 第64-74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3.2.1 化学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65页 |
3.2.2 3-EHG 的制备 | 第65页 |
3.2.3 半制备型液相色谱分离3-EHG 溶液 | 第65页 |
3.2.4 产物纯品的鉴定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3.3.1 半制备型液相分离纯化 | 第66-67页 |
3.3.2 (S)-3-EHG 的鉴定 | 第67-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四章 CALB 制备(S)-3-EHG 催化过程的研究 | 第74-92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5-78页 |
4.2.1 化学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75页 |
4.2.2 CALB 催化水解3-DHG 反应过程的研究 | 第75-77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8-90页 |
4.3.1 反应介质的选择 | 第78-79页 |
4.3.2 反应进程的研究 | 第79-81页 |
4.3.3 内扩散和外扩散限制的影响 | 第81-83页 |
4.3.4 pH 对反应的影响 | 第83-84页 |
4.3.5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6 底物3-DHG 浓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4.3.7 产物的影响 | 第86-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第五章 腈水解酶菌株的筛选、鉴定以及产物鉴定 | 第92-111页 |
5.1 引言 | 第92-9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3-98页 |
5.2.1 土样 | 第93页 |
5.2.2 化学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93-94页 |
5.2.3 培养基 | 第94页 |
5.2.4 菌种筛选 | 第94-96页 |
5.2.5 菌种鉴定 | 第96-97页 |
5.2.6 分析方法 | 第97-9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7页 |
5.3.1 利用Co~(2+)显色快速筛选模型筛选得到目的菌株 | 第98-100页 |
5.3.2 产物的鉴定 | 第100-102页 |
5.3.3 菌株ZJB-0910 的鉴定 | 第102-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第六章 产腈水解酶R. erythropolis ZJB-0910 培养条件及酶解途径的研究 | 第111-133页 |
6.1 引言 | 第111-112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3页 |
6.2.1 菌株 | 第112页 |
6.2.2 培养基 | 第112页 |
6.2.3 菌体培养 | 第112-113页 |
6.2.4 菌体制备 | 第113页 |
6.2.5 生物量测定 | 第113页 |
6.2.6 静息细胞转化 | 第113页 |
6.2.7 酶解途径的考察 | 第113页 |
6.2.8 酶活和比酶活定义 | 第113页 |
6.2.9 分析方法 | 第11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30页 |
6.3.1 碳源的筛选 | 第113-114页 |
6.3.2 葡萄糖浓度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6.3.3 氮源的选择 | 第115-116页 |
6.3.4 酵母膏浓度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6.3.5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6.3.6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配比 | 第118-123页 |
6.3.7 其他培养条件的影响 | 第123-127页 |
6.3.8 R. erythropolis ZJB-0910 产酶途径的考察 | 第127-13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R. erythropolis ZJB-0910 静息细胞催化过程的研究 | 第133-144页 |
7.1 引言 | 第133-134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34-135页 |
7.2.1 菌种与培养基 | 第134页 |
7.2.2 静息细胞的制备 | 第134页 |
7.2.3 静息细胞转化 | 第134页 |
7.2.4 酶活和比酶活定义 | 第134-135页 |
7.2.5 分析方法 | 第135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42页 |
7.3.1 pH 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7.3.2 温度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7.3.3 底物浓度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7.3.4 产物浓度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7.3.5 抑制动力学研究 | 第139-140页 |
7.3.6 反应进程研究 | 第140-141页 |
7.3.7 R. erythropolis ZJB-0910 静息细胞使用批次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8页 |
8.1 结论 | 第144-146页 |
8.2 展望 | 第146-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