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在城市——从晚清到民国
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宪政与城市的界说 | 第18-24页 |
一、宪政 | 第18-20页 |
二、城市 | 第20-24页 |
第三节 理论综述 | 第24-29页 |
第二章 城市的艰难转型 | 第29-73页 |
第一节 传统城市 | 第29-31页 |
第二节 转型之路 | 第31-55页 |
一、城市出现 | 第32-44页 |
二、市制 | 第44-51页 |
三、城乡分离 | 第51-55页 |
第三节 转型之后 | 第55-73页 |
一、城市社会结构的改变 | 第55-62页 |
二、公共领域的形成 | 第62-70页 |
三、知识分子的产生与新思想的传播 | 第70-73页 |
第三章 宪政在城市的萌发 | 第73-134页 |
第一节 改良还是革命 | 第73-93页 |
一、改良与革命的争论 | 第73-78页 |
二、戊戌变法 | 第78-86页 |
三、辛亥革命 | 第86-93页 |
第二节 地方自治 | 第93-112页 |
一、自治思潮 | 第93-105页 |
二、自治运动 | 第105-109页 |
三、自治运动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第三节 民权运动 | 第112-134页 |
一、民权思想的传播 | 第112-118页 |
二、晚清的民权运动 | 第118-130页 |
三、民国时期的民权运动 | 第130-134页 |
第四章 城市内部的宪政活动 | 第134-189页 |
第一节 北京 | 第134-147页 |
一、从北京到北平 | 第134-139页 |
二、争夺北京 | 第139-141页 |
三、北京的民权运动 | 第141-147页 |
第二节 上海 | 第147-167页 |
一、上海的崛起 | 第147-150页 |
二、租界内的市政 | 第150-155页 |
三、自治与市政 | 第155-158页 |
四、改良与革命中的上海 | 第158-164页 |
五、民权运动 | 第164-167页 |
第三节 武汉 | 第167-177页 |
一、武汉的近代化 | 第167-169页 |
二、武昌革命 | 第169-173页 |
三、自治运动 | 第173-177页 |
第四节 香港 | 第177-189页 |
一、作为殖民地的香港 | 第177-182页 |
二、宪政体制 | 第182-185页 |
三、香港与辛亥革命 | 第185-18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89-197页 |
第一节 与西方的比较 | 第189-192页 |
第二节 近代中国宪政与城市的关系 | 第192-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10页 |
附录 | 第210-239页 |
附录一、九年预备立宪逐渐筹办事宜清单 | 第210-214页 |
附录二、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及宣言 | 第214-217页 |
附录三:开埠城市一览表 | 第217-224页 |
附录四:租界一览表 | 第224-227页 |
附录五:民国设市一览表 | 第227-228页 |
附录六: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地光复表 | 第228-229页 |
附录七:清末民初上海公园之集会 | 第229-231页 |
附录八:清末民初上海的文化设施 | 第231-239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39-241页 |
后记 | 第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