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关于不整合 | 第11-12页 |
1.2.2 关于剥蚀量恢复方法的研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5-16页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32页 |
2.1 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特征 | 第18-21页 |
2.1.1 下奥陶统蓬莱坝组(O_(1p)) | 第18页 |
2.1.2 中下奥陶统鹰山组(O_(1-2y)) | 第18-19页 |
2.1.3 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O_3l) | 第19-21页 |
2.1.4 上奥陶统桑塔木组(O_3s) | 第21页 |
2.2 塔中地区区域构造背景 | 第21-29页 |
2.2.1 盆地基底特征 | 第21-26页 |
2.2.2 主要构造单元划分 | 第26-29页 |
2.3 油气勘探现状 | 第29-32页 |
第3章 塔中隆起奥陶系不整合特征 | 第32-40页 |
3.1 奥陶系主要不整合界面发育特征 | 第32-36页 |
3.1.1 下奥陶统蓬莱坝组(O1p)底不整合面T_g6 | 第33页 |
3.1.2 中下奥陶统鹰山组(O_(1-2y))底不整合面T_g5~3 | 第33-34页 |
3.1.3 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O_3t)底不整合面T_g5~2 | 第34-35页 |
3.1.4 上奥陶统桑塔木组(O_3s)底不整合面T_g5~1 | 第35-36页 |
3.2 奥陶系主要不整合界面组合样式及平面展布 | 第36-40页 |
3.2.1 叠合不整合带 | 第37页 |
3.2.2 不整合三角带 | 第37-39页 |
3.2.3 平行不整合和整合带 | 第39-40页 |
第4章 主要不整合剥蚀量估算 | 第40-46页 |
4.1 剥蚀量估算方法 | 第40-42页 |
4.2 剥蚀量估算及平面分布特征 | 第42-46页 |
第5章 晚奥陶世古构造地貌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第46-54页 |
5.1 单井相 | 第46-51页 |
5.2 古构造地貌恢复方法 | 第51-52页 |
5.3 古构造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第52-54页 |
第6章 塔中凸起奥陶系构造沉积演化 | 第54-60页 |
6.1 构造演化 | 第54-56页 |
6.2 奥陶系沉积演化 | 第56-60页 |
第7章 塔中地区奥陶系有利区带预测 | 第60-67页 |
7.1 生储盖及其组合 | 第60-61页 |
7.2 典型油气藏特征 | 第61-64页 |
7.3 塔中地区奥陶系有利区带预测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