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3页 |
1.1.1 富碱岩体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3 选题依据 | 第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2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17页 |
2.2 金平地区地质概况 | 第17-20页 |
2.2.1 构造 | 第17-19页 |
2.2.2 地层单元 | 第19页 |
2.2.3 岩浆活动及分布 | 第19-20页 |
2.3 金平地区矿产分布特征 | 第20-22页 |
3 金平铜厂地区新生代高钾碱性岩体特征 | 第22-36页 |
3.1 岩体分布及其岩石学特征 | 第22-27页 |
3.1.1 正长岩类 | 第23-24页 |
3.1.2 斑岩类 | 第24-25页 |
3.1.3 煌斑岩脉 | 第25-27页 |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33页 |
3.2.1 岩石化学特征 | 第28-31页 |
3.2.2 稀土元素特点 | 第31-33页 |
3.3 铅同位素组成 | 第33-34页 |
3.4 岩体的成因讨论 | 第34-35页 |
3.5 岩体与矿化的关系 | 第35-36页 |
4 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 | 第36-59页 |
4.1 铜厂矿集区矿产总体特征 | 第36-37页 |
4.2 长安金矿 | 第37-54页 |
4.2.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8-41页 |
4.2.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1-45页 |
4.2.3 矿床的成矿时代 | 第45-46页 |
4.2.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6-52页 |
4.2.5 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52-54页 |
4.3 铜厂铜钼矿 | 第54-59页 |
4.3.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54-55页 |
4.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5-56页 |
4.3.3 岩体与矿体的时空关系 | 第56-57页 |
4.3.4 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57-59页 |
5 讨论 | 第59-66页 |
5.1 成岩、成矿的地质背景 | 第59-60页 |
5.2 长安-铜厂Cu-Mo-Au 成矿系统与成矿模型 | 第60-66页 |
5.2.1 长安金矿矿床成因 | 第60-62页 |
5.2.2 长安-铜厂Cu-Mo-Au 成矿系统与成矿模型 | 第62-66页 |
6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