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免疫分析技术概述 | 第10-17页 |
1.1.1 免疫标记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1.1.2 免疫层析技术概述 | 第12-14页 |
1.1.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 第14-17页 |
1.2 盐酸克伦特罗概述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盐酸克伦特罗完全抗原的制备 | 第20-27页 |
2.1 原理 | 第20-21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2.2.1 试剂 | 第21页 |
2.2.2 仪器 | 第21-22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3.1 重氮法合成完全抗原 | 第22页 |
2.3.2 戊二醛法合成完全抗原 | 第22页 |
2.3.3 偶联物的鉴定及偶联比的计算 | 第22-23页 |
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27页 |
2.4.1 完全抗原的鉴定 | 第23-24页 |
2.4.2 偶联比的计算 | 第24-25页 |
2.4.3 配料比对偶联抗原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4 两种偶联方法的比较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多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27-35页 |
3.1 试剂和仪器 | 第27-29页 |
3.1.1 试剂 | 第27-28页 |
3.1.2 仪器 | 第28-2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3.2.1 Protein A 亲和纯化多克隆抗体 | 第29-30页 |
3.2.2 饱和硫酸铵法纯化多克隆抗体 | 第30页 |
3.2.3 SDS 凝胶电泳 | 第30-31页 |
3.2.4 抗体效价的检测 | 第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3.3.1 亲和纯化洗脱液pH 值的优化 | 第31-32页 |
3.3.2 纯化抗体SDS 鉴定 | 第32-34页 |
3.3.3 纯化抗体效价的检测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纳米金溶液的烧制 | 第35-42页 |
4.1 试剂和仪器 | 第35-36页 |
4.1.1 试剂 | 第35页 |
4.1.2 仪器 | 第35-3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4.2.1 胶体金溶液的烧制 | 第36页 |
4.2.2 金标溶液质量的鉴定 | 第36-37页 |
4.2.3 胶体金溶液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7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37-42页 |
4.3.1 还原剂加入量对胶体金制备的影响 | 第37-39页 |
4.3.2 加热方法对胶体金制备的影响 | 第39页 |
4.3.3 试剂添加顺序胶体金制备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4 胶体金的电镜图 | 第40-42页 |
第五章 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及调试 | 第42-57页 |
5.1 试剂和仪器 | 第42-44页 |
5.1.1 试剂 | 第42页 |
5.1.2 仪器 | 第42页 |
5.1.3 各缓冲液的配伍 | 第42-44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4-49页 |
5.2.1 金标的制备及各缓冲液的优化 | 第44-47页 |
5.2.2 样品垫处理液的优化 | 第47-48页 |
5.2.3 蛋白包被 | 第48页 |
5.2.4 试纸条的组装 | 第48页 |
5.2.5 试纸条灵敏度的测试 | 第48页 |
5.2.6 稳定性试验 | 第48页 |
5.2.7 批内和批间的重复性 | 第48-49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5.3.1 金标制备最佳pH 值的确定 | 第49-50页 |
5.3.2 金标制备最小蛋白结合量的确定 | 第50页 |
5.3.3 金标制备结果的鉴定 | 第50-51页 |
5.3.4 金标封闭剂的选择 | 第51-52页 |
5.3.5 金标洗涤液缓冲系统的选择 | 第52-53页 |
5.3.6 金标稀释液保护剂的选择 | 第53页 |
5.3.7 样品垫处理液表面活性剂的优化 | 第53-54页 |
5.3.8 样品垫处理液蔗糖浓度的优化 | 第54页 |
5.3.9 试纸条灵敏度的测试 | 第54-55页 |
5.3.10 试纸条稳定性 | 第55-56页 |
5.3.11 批内和批间重复性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