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牛黄片等四种中成药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6页 |
1.1 中成药的发展 | 第9-14页 |
1.1.1 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发展 | 第9-10页 |
1.1.2 中成药分析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10-14页 |
1.2 清心牛黄片等四种中成药现状 | 第14-15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清心牛黄片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 | 第16-37页 |
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16-18页 |
2.1.1 试验仪器 | 第16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16-18页 |
2.2 薄层鉴别方法研究 | 第18-24页 |
2.2.1 当归的薄层鉴别 | 第18-19页 |
2.2.2 黄芩的薄层鉴别 | 第19-21页 |
2.2.3 冰片的薄层鉴别 | 第21-22页 |
2.2.4 牛黄的薄层鉴别 | 第22-24页 |
2.3 牛黄中胆红素的高效液相色谱鉴别 | 第24-26页 |
2.3.1 仪器条件 | 第24页 |
2.3.2 色谱条件 | 第24页 |
2.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3.5 方法及结果 | 第25-26页 |
2.4 芍药苷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26-32页 |
2.4.1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应性试验 | 第26页 |
2.4.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6页 |
2.4.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2.4.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4.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4.6 方法学考察 | 第27-31页 |
2.4.7 含量限度的制定 | 第31-32页 |
2.5 雄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32-35页 |
2.5.1 雄黄中二硫化二砷的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2.5.2 空白实验 | 第33页 |
2.5.3 方法学考察 | 第33-35页 |
2.5.4 含量限度的制定 | 第35页 |
2.6 小结 | 第35-37页 |
2.6.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5-36页 |
2.6.2 提取溶媒的选择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乳疮丸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 | 第37-51页 |
3.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37-38页 |
3.1.1 试验仪器 | 第37页 |
3.1.2 试验材料 | 第37-38页 |
3.2 薄层鉴别方法研究 | 第38-43页 |
3.2.1 金银花的薄层鉴别 | 第39-40页 |
3.2.2 连翘的薄层鉴别 | 第40-41页 |
3.2.3 当归的薄层鉴别 | 第41-43页 |
3.3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43-50页 |
3.3.1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应性试验 | 第43页 |
3.3.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3页 |
3.3.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43-44页 |
3.3.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4页 |
3.3.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3.3.6 方法学考察 | 第45-49页 |
3.3.7 含量限度的制定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3.4.1 流动相的选择 | 第50页 |
3.4.2 提取溶媒的选择 | 第50页 |
3.4.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50页 |
3.4.4 样品测定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调经化瘀丸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 | 第51-63页 |
4.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51-52页 |
4.1.1 试验仪器 | 第51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4.2 薄层鉴别方法研究 | 第52-56页 |
4.2.1 香附的薄层鉴别 | 第53-54页 |
4.2.2 当归的薄层鉴别 | 第54-56页 |
4.3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56-62页 |
4.3.1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应性试验 | 第56页 |
4.3.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56页 |
4.3.3 提取溶媒的选择 | 第56页 |
4.3.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6-57页 |
4.3.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7页 |
4.3.6 方法学考察 | 第57-61页 |
4.3.7 含量限度的制定 | 第61-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4.4.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橘半枳术丸质量标准提升的研究 | 第63-77页 |
5.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63-64页 |
5.1.1 试验仪器 | 第63页 |
5.1.2 试验材料 | 第63-64页 |
5.2 薄层鉴别方法研究 | 第64-69页 |
5.2.1 枳实的薄层鉴别 | 第65-66页 |
5.2.2 陈皮的薄层鉴别 | 第66-67页 |
5.2.3 白术的薄层鉴别 | 第67-69页 |
5.3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69-75页 |
5.3.1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应性试验 | 第69页 |
5.3.2 提取方法选择 | 第69-70页 |
5.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70页 |
5.3.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70页 |
5.3.5 方法学考察 | 第70-74页 |
5.3.6 含量限度的制定 | 第74-75页 |
5.4 小结 | 第75-77页 |
5.4.1 提取方式的考察 | 第75页 |
5.4.2 提取溶媒的选择 | 第75页 |
5.4.3 含量限度制定过程中黄芩苷转移率的计算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