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汽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吸附还原催化系统降低稀燃汽油机NOx排放仿真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8页
    1.1 引言第7页
    1.2 车用汽油机稀燃技术简介第7-14页
        1.2.1 稀薄燃烧技术的历史和现状第7-12页
        1.2.2 稀燃技术的优点第12页
        1.2.3 稀燃面临的问题第12-14页
    1.3 稀薄燃烧发动机NOX后处理技术简介第14-16页
        1.3.1 EGR降低稀燃NOx排放技术第14页
        1.3.2 NOx直接催化分解技术第14-15页
        1.3.3 NOx选择还原催化转化器原理简介第15-16页
        1.3.4 NOx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原理简介第16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16-18页
        1.4.1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第17-18页
第二章 基于控制的吸附还原催化转换器模型建立第18-30页
    2.1 稀燃汽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组成第18页
    2.2 氧传感器模型第18-20页
        2.2.1 两状态氧传感模型第19-20页
        2.2.2 宽带氧传感器模型第20页
    2.3 基于控制的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模型第20-28页
        2.3.1 LNT催化转化原理及主要化学反应第21-22页
        2.3.2 基于控制的LNT模型第22-28页
    2.4 LNT模型的SIMULINK实现第28-29页
    2.5 本章小节第29-30页
第三章 基于控制的发动机模型建立及LNT控制逻辑设计第30-69页
    3.1 基于控制的发动机模型概述第30-34页
    3.2 本章建立的模型概览第34页
    3.3 电控节气门模型第34-45页
        3.3.1 节气门整体模型第35-36页
        3.3.2 节气门物理模型第36-39页
        3.3.3 节气门流量模型第39-44页
        3.3.4 流入进气歧管的总流量说明第44-45页
    3.4 发动机气流动态子系统第45-47页
    3.5 燃油率计算及控制逻辑子系统第47-60页
        3.5.1 控制逻辑模块设计第47-53页
        3.5.2 传感器容错模块第53-55页
        3.5.3 空气量预估以及宽带氧传感器反馈控制模块第55-57页
        3.5.4 燃油率计算模块第57-60页
    3.6 扭矩产生及控制子系统第60-65页
        3.6.1 发动机扭矩计算第61-62页
        3.6.2 发动机转速计算第62页
        3.6.3 模拟正时触发系统第62-64页
        3.6.4 转速控制器设计第64-65页
    3.7 排气再循环阀(EGR VALVE)模型第65-67页
    3.8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69-77页
    4.1 仿真计算量第69页
    4.2 仿真试验第69-76页
        4.2.1 试验条件第69-70页
        4.2.2 试验曲线及分析第70-76页
    4.3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7-79页
    5.1 总结第77页
    5.2 展望第77-79页
附录 模型变量及参数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教学楼热环境及防热保温措施浅议--以山东高校为例
下一篇:地热井下换热器—热泵联合使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