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钢筋混凝土桥梁可靠性评估与维修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桥梁结构损伤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桥梁结构评估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既有桥梁加固决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8页 |
2 桥梁结构状态检测及安全性评估 | 第18-27页 |
2.1 桥梁结构状态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2.1.1 表观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2.1.2 局部检测方法 | 第19页 |
2.1.3 静态检测方法 | 第19页 |
2.1.4 动态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2.1.5 地质雷达检测方法 | 第20页 |
2.2 桥梁安全性评估 | 第20-26页 |
2.2.1 桥梁安全性评估主要内容 | 第21页 |
2.2.2 桥梁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 第21-24页 |
2.2.3 桥梁承载能力的评估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结构可靠性评估理论 | 第27-48页 |
3.1 结构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第27-31页 |
3.1.1 结构可靠性与可靠度 | 第27-28页 |
3.1.2 功能函数与极限状态 | 第28-29页 |
3.1.3 结构可靠度的失效概率和可靠概率 | 第29-31页 |
3.2 可靠度分析方法 | 第31-37页 |
3.2.1 中心点法 | 第31-33页 |
3.2.2 改进的一次二阶矩法 | 第33-34页 |
3.2.3 JC 法 | 第34-37页 |
3.3 结构体系的可靠度 | 第37-40页 |
3.3.1 结构的失效模式 | 第37-38页 |
3.3.2 串联结构体系 | 第38-39页 |
3.3.3 并联结构体系 | 第39-40页 |
3.3.4 混联结构体系 | 第40页 |
3.4 模糊层次分析法可靠性评估原理 | 第40-46页 |
3.4.1 层次分析法 | 第40-43页 |
3.4.2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43-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桥梁评估实例 | 第48-62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8页 |
4.2 桥梁常规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4.3 梁体混凝土质量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4.4 桥梁荷载试验结果 | 第50-57页 |
4.4.1 试验内容 | 第50页 |
4.4.2 试验方案及测点布置 | 第50-54页 |
4.4.3 静载试验数据处理 | 第54-57页 |
4.5 桥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7页 |
4.6 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实例分析 | 第57-60页 |
4.6.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57-58页 |
4.6.2 建立模糊一致判断矩阵 R | 第58-59页 |
4.6.3 对该桥各组成部分实测评分 | 第59页 |
4.6.4 确定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 第59-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桥梁维修策略研究 | 第62-68页 |
5.1 桥梁病害成因 | 第62-63页 |
5.1.1 桥梁设计、施工及运营对桥梁的影响 | 第62页 |
5.1.2 环境因素对桥梁病害产生的影响 | 第62页 |
5.1.3 超载超限对桥梁的危害 | 第62-63页 |
5.1.4 地震对混凝土桥梁的破坏 | 第63页 |
5.2 钢筋混凝土桥梁安全评估及加固原则 | 第63页 |
5.3 桥梁维修加固方法 | 第63-67页 |
5.3.1 基础冲空 | 第63页 |
5.3.2 地基不均匀沉降,桥台侧墙开裂或外倾 | 第63页 |
5.3.3 主拱圈出现纵向裂缝的加固 | 第63-64页 |
5.3.4 桥梁附属设施及桥面系的损毁维修 | 第64页 |
5.3.5 常用加固方法 | 第64-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束语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