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山铜矿矿柱回采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矿柱回采研究现状 | 第7-13页 |
·矿柱类型 | 第7-8页 |
·空场法矿柱回采 | 第8-10页 |
·充填法矿柱回采 | 第10-11页 |
·回采过程的安全措施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矿体地质概况及开采现状 | 第15-25页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5-16页 |
·矿区地质构造 | 第16-17页 |
·矿床地质 | 第17-19页 |
·矿区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 第19-21页 |
·开采现状 | 第21-25页 |
·采矿方法使用情况 | 第21-23页 |
·开采顺序 | 第23页 |
·开采充填情况 | 第23页 |
·采空区暴露面积统计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矿柱回采的可行性研究 | 第25-46页 |
·岩体结构调查及分析 | 第25-29页 |
·结构面空间分布规律及稳定性分析 | 第29-34页 |
·岩体质量分级 | 第34-35页 |
·矿柱回采对一期生产系统的影响研究 | 第35-37页 |
·矿柱回采前后顶柱稳定性分析 | 第35-36页 |
·矿柱回采前后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 第36页 |
·矿柱回采前后夹层稳定性分析 | 第36页 |
·矿柱全采与留部分矿柱两方案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矿柱回采对现开采系统的影响 | 第37页 |
·矿体回采过程对矿柱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37-45页 |
·矿体开采过程中的地压变化分析 | 第38-42页 |
·矿体开采过程的地压变化对矿柱的影响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矿柱回采方法选择及确定 | 第46-56页 |
·首采矿柱概况 | 第46页 |
·回采方案 | 第46-52页 |
·方案一 有底柱浅眼留矿法 | 第46-49页 |
·方案二 有底柱中深孔崩落法 | 第49-50页 |
·方案三 留矿——崩落法 | 第50-52页 |
·各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 第52-53页 |
·回收率与贫化率 | 第52-53页 |
·安全性 | 第53页 |
·开采效率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五章 矿柱回采数值模拟研究 | 第56-71页 |
·数值模拟的基本思路 | 第56页 |
·模型的建立及其计算方案 | 第56页 |
·基本假设 | 第56-57页 |
·计算模型 | 第57-60页 |
·计算域 | 第57-58页 |
·边界约束 | 第58页 |
·地应力设置 | 第58页 |
·计算方案 | 第58-59页 |
·计算采用力学模型 | 第59页 |
·计算所采用力学参数 | 第59-6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70页 |
·顶板及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 第60-66页 |
·矿柱回采过程稳定性分析 | 第66-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矿柱回采工业试验 | 第71-73页 |
·试验盘区矿柱回采情况简介 | 第71页 |
·矿柱回采中的地压监控措施 | 第71-72页 |
·矿柱回采后空区的处置措施 | 第72-73页 |
第七章 应用与推广 | 第73-75页 |
·应用 | 第73-74页 |
·推广 | 第74-75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