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背景 | 第11-21页 |
1.1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理论背景 | 第11-16页 |
1.1.1 英法实证主义 | 第11-13页 |
1.1.2 德国历史主义 | 第13-14页 |
1.1.3 德国新康德主义 | 第14-16页 |
1.2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社会背景 | 第16-21页 |
1.2.1 德国社会发展困境 | 第16-17页 |
1.2.2 德国大学教学环境 | 第17-18页 |
1.2.3 德国学界“价值论战” | 第18-21页 |
第2章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 第21-31页 |
2.1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27页 |
2.1.1 “价值中立”思想的含义及其适用领域 | 第21-23页 |
2.1.2 “价值中立”思想包含的价值因素 | 第23-25页 |
2.1.3 “价值中立”思想的科学价值立场 | 第25-27页 |
2.2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27-31页 |
2.2.1 理性特征 | 第27-28页 |
2.2.2 多元论特征 | 第28-31页 |
第3章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意义 | 第31-40页 |
3.1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31-36页 |
3.1.1 体现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原则 | 第31-33页 |
3.1.2 维护社会科学理论的科学性 | 第33-34页 |
3.1.3 解释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 第34-36页 |
3.2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6-40页 |
3.2.1 促进人类自身的理性发展 | 第36-38页 |
3.2.2 推动社会事业的科学发展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