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3页 |
1.2.1 典型星载降雨雷达介绍 | 第10-11页 |
1.2.2 典型降雨测量雷达的比较 | 第11-12页 |
1.2.3 国内的星载降雨雷达成果 | 第12页 |
1.2.4 星载降雨雷达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气象目标的散射特性分析 | 第15-24页 |
2.1 云、雨、雪的形成机理及其特点 | 第15页 |
2.2 气象目标的 RCS | 第15-17页 |
2.3 KU 波段的雨衰减特性研究 | 第17-21页 |
2.3.1 雨衰减机理 | 第17-18页 |
2.3.2 雨衰减率的计算 | 第18-21页 |
2.4 测雨原理 | 第21-23页 |
2.4.1 利用反射率因子测量降雨 | 第21-22页 |
2.4.2 利用衰减系数测量降雨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GEO 星载降雨雷达相控阵天线阵型设计 | 第24-36页 |
3.1 设计要求 | 第24页 |
3.2 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3.3 覆盖区域的确定——决定相控阵天线法线指向及二维扫描范围 | 第25-28页 |
3.3.1 纬度覆盖区域扫描角范围(交轨方向) | 第26-27页 |
3.3.2 经度覆盖区域扫描角范围(顺轨方向) | 第27-28页 |
3.4 地面分辨率指标——取决于相控阵天线波束宽度 | 第28页 |
3.5 二维稀疏阵型仿真计算(实际上要求地面二维高分辨) | 第28-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雷达信号参数设计及雷达信号处理模式分析 | 第36-56页 |
4.1 雷达信号参数选择 | 第36-38页 |
4.1.1 时宽和带宽的选择 | 第36-37页 |
4.1.2 脉冲重复频率的选择 | 第37-38页 |
4.2 脉冲压缩原理 | 第38-40页 |
4.3 脉冲压缩技术分析 | 第40-42页 |
4.3.1 发射机阶段加权 | 第40-41页 |
4.3.2 接收机阶段加权 | 第41-42页 |
4.4 新脉冲压缩方法 | 第42-44页 |
4.5 脉冲压缩与距离旁瓣抑制方法的性能比较 | 第44-52页 |
4.5.1 发射机阶段时域加窗 | 第45-48页 |
4.5.2 接收机阶段的加权 | 第48-51页 |
4.5.3 新脉冲压缩距离旁瓣抑制方法 | 第51-52页 |
4.6 地杂波抑制 | 第52-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雷达总体性能估算 | 第56-64页 |
5.1 雷达方案的描述 | 第56页 |
5.1.1 雷达体制 | 第56页 |
5.1.2 工作模式 | 第56页 |
5.2 雷达回波功率的计算 | 第56-63页 |
5.2.1 天线方向图 | 第57-58页 |
5.2.2 天线增益 G | 第58-60页 |
5.2.3 回波的衰减 | 第60页 |
5.2.4 雷达反射率因子 Z | 第60-61页 |
5.2.5 发射功率 | 第61页 |
5.2.6 接收机内部噪声 | 第61页 |
5.2.7 接收机灵敏度 | 第61-62页 |
5.2.8 气象目标散射截面积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计算结果的坐标变换 | 第64-71页 |
6.1 建立坐标 | 第64-67页 |
6.1.1 建立以 GEO 卫星为中心的坐标 | 第64-66页 |
6.1.2 建立以地心为中心的坐标 | 第66-67页 |
6.2 坐标变换 | 第67-69页 |
6.3 结果的验证 | 第69-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