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相融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路径及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和路线 | 第18-19页 |
2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19-26页 |
2.1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19-23页 |
2.1.1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19-21页 |
2.1.2 “80 后”“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 第21-23页 |
2.1.3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载体和新方式 | 第23页 |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 第23-26页 |
2.2.1 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第24页 |
2.2.2 缺乏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方法 | 第24-25页 |
2.2.3 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长期指导 | 第25-26页 |
3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6-37页 |
3.1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 第26-30页 |
3.1.1 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需要 | 第26-27页 |
3.1.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 第27-29页 |
3.1.3 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需要 | 第29页 |
3.1.4 新形势下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理论研究的需要 | 第29-30页 |
3.2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 第30-33页 |
3.2.1 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内在统一 | 第30-31页 |
3.2.2 两者在育人功能上渗透互补 | 第31-32页 |
3.2.3 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相关交错 | 第32-33页 |
3.3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上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3.3.1 大学生主体意识尚未完全激发 | 第33-34页 |
3.3.2 高教育人机制尚未完全理顺 | 第34-36页 |
3.3.3 两者融合上尚缺乏科学规范指导 | 第36-37页 |
4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对策及构想 | 第37-50页 |
4.1 从受教育者主体出发,搭建有效融合的平台 | 第37-40页 |
4.1.1 长期性与阶段性相融合 | 第37-39页 |
4.1.2 主体性与导向性相融合 | 第39-40页 |
4.1.3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融合 | 第40页 |
4.2 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着手,形成有效融合的机制 | 第40-45页 |
4.2.1 职业规划与思想教育相渗透的课程机制 | 第41-42页 |
4.2.2 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活动机制 | 第42-43页 |
4.2.3 个体咨询与团队活动相交叉的辅导机制 | 第43页 |
4.2.4 职业测评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机制 | 第43-44页 |
4.2.5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相互补的队伍机制 | 第44-45页 |
4.3 从思想教育本身出发,构筑有效融合的体系 | 第45-50页 |
4.3.1 以理想信念为基础构建规划体系 | 第45-46页 |
4.3.2 以心理教育为依托构建指导体系 | 第46-48页 |
4.3.3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构建体验体系 | 第48-49页 |
4.3.4 以生涯教育为平台构建长效体系 | 第49-50页 |
5 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保障机制 | 第50-58页 |
5.1 组织制度是前提 | 第50-54页 |
5.1.1 领导重视,全员育人 | 第50-51页 |
5.1.2 制定细则,全程育人 | 第51-52页 |
5.1.3 组织实施,全方位育人 | 第52-54页 |
5.2 要素协调是关键 | 第54-55页 |
5.3 队伍建设是保证 | 第55-58页 |
5.3.1 使用和培养相结合 | 第55-56页 |
5.3.2 职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 | 第56-58页 |
6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详细摘要 | 第64-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