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城市评价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2章 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21页 |
2.1 低碳城市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2.2 低碳城市与绿色城市 | 第15页 |
2.3 低碳城市与“两型社会”建设 | 第15-16页 |
2.4 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2.4.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2.4.3 城市经济学理论 | 第18页 |
2.5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1页 |
2.5.1 低碳城市实现途径 | 第18-19页 |
2.5.2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21页 |
第3章 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33页 |
3.1 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发展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3.1.1 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 第21-22页 |
3.1.2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 | 第22页 |
3.1.3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 | 第22-23页 |
3.1.4 长株潭城市群能源消费现状 | 第23-24页 |
3.1.5 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和碳生产力现状 | 第24-26页 |
3.2 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31页 |
3.2.1 构建思路 | 第26-27页 |
3.2.2 指标选取的方法 | 第27页 |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29页 |
3.2.4 主要评价指标解释 | 第29-31页 |
3.3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1-33页 |
3.3.1 基本原理 | 第31页 |
3.3.2 具体步骤 | 第31-33页 |
第4章 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 第33-57页 |
4.1 数据收集 | 第33页 |
4.2 数据标准化 | 第33-34页 |
4.3 主成分的确定 | 第34-35页 |
4.4 主成分的综合得分 | 第35-37页 |
4.5 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城市评价 | 第37-57页 |
4.5.1 长沙低碳城市评价 | 第38-39页 |
4.5.2 株洲低碳城市评价 | 第39-41页 |
4.5.3 湘潭低碳城市评价 | 第41-43页 |
4.5.4 岳阳低碳城市评价 | 第43-45页 |
4.5.5 常德低碳城市评价 | 第45-47页 |
4.5.6 益阳低碳城市评价 | 第47-50页 |
4.5.7 衡阳低碳城市评价 | 第50-52页 |
4.5.8 娄底低碳城市评价 | 第52-54页 |
4.5.9 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城市综合评价 | 第54-57页 |
第5章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 | 第57-61页 |
5.1 产业低碳化 | 第57-58页 |
5.1.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 第57页 |
5.1.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第57-58页 |
5.2 能源低碳化 | 第58-59页 |
5.2.1 加快低碳技术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58页 |
5.2.2 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 | 第58-59页 |
5.3 生活低碳化 | 第59-60页 |
5.3.1 低碳消费 | 第59页 |
5.3.2 低碳交通 | 第59-60页 |
5.3.3 低碳建筑 | 第60页 |
5.4 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