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导论第13-32页
    1.1 研究缘起及其研究意义第13-16页
        1.1.1 研究缘起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现状及其述评第16-29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6-26页
            1.2.1.1 关于社会转型第16-17页
            1.2.1.2 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第17-19页
            1.2.1.3 关于道德失范研究第19-2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6-28页
            1.2.2.1 关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第26-27页
            1.2.2.2 关于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第27-28页
        1.2.3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价第28-29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第29-30页
        1.3.1 研究思路第29页
        1.3.2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4 本文探讨的基本问题与创新之处第30-32页
        1.4.1 本文探讨的基本问题第30页
        1.4.2 创新之处第30-32页
第2章 社会转型与道德失范解析第32-50页
    2.1 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和特征第32-37页
        2.1.1 社会转型的一般含义第32-33页
        2.1.2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第33-34页
        2.1.3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征第34-37页
            2.1.3.1 党和政府主导型、渐进型第34-35页
            2.1.3.2 浓缩性、共时性第35-36页
            2.1.3.3 复合性、非规范性第36-37页
    2.2 道德失范的内涵第37-40页
        2.2.1 道德、道德规范及其社会功能第37-39页
        2.2.2 道德失范的内涵第39-40页
    2.3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第40-43页
        2.3.1 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石第40-42页
        2.3.2 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第42页
        2.3.3 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42-43页
    2.4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第43-50页
        2.4.1 全球化的挑战第44-45页
        2.4.2 市场化的挑战第45-46页
        2.4.3 工业化的挑战第46-47页
        2.4.4 城市化的挑战第47-48页
        2.4.5 网络化的挑战第48-50页
第3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现象第50-71页
    3.1 经济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第50-58页
        3.1.1 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具体表现第50-56页
            3.1.1.1 生产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第50-52页
            3.1.1.2 商业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第52-53页
            3.1.1.3 分配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第53-55页
            3.1.1.4 消费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第55-56页
        3.1.2 经济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危害性第56-58页
            3.1.2.1 加剧企业诚信危机第56页
            3.1.2.2 抑制市场经济发展第56-57页
            3.1.2.3 危害整体社会效率第57-58页
    3.2 政治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第58-64页
        3.2.1 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具体表现第58-61页
            3.2.1.1 理想丧失、信念动摇第58-59页
            3.2.1.2 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第59-60页
            3.2.1.3 生活腐化、纪律松弛第60-61页
        3.2.2 政治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危害性第61-64页
            3.2.2.1 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破坏党群关系和执政根基第62-63页
            3.2.2.2 危害党和政府决策运行、降低党和政府效能第63页
            3.2.2.3 凸显政治精英的“反示范效应”、破坏整个社会风气第63-64页
    3.3 文化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第64-71页
        3.3.1 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具体表现第64-68页
            3.3.1.1 教育领域的道德失范第64-66页
            3.3.1.2 科学技术领域的道德失范第66-67页
            3.3.1.3 文学艺术领域的道德失范第67页
            3.3.1.4 新闻出版领域的道德失范第67-68页
        3.3.2 文化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危害性第68-71页
            3.3.2.1 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第68-69页
            3.3.2.2 恶化社会风气第69页
            3.3.2.3 损害我国文化软实力第69-71页
第4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第71-96页
    4.1 道德失范现象的宏观因素第71-81页
        4.1.1 经济因素第71-75页
        4.1.2 政治因素第75-78页
        4.1.3 文化因素第78-81页
    4.2 道德失范现象的中观因素第81-89页
        4.2.1 教育因素第81-86页
        4.2.2 信息因素第86-89页
    4.3 道德失范现象的微观因素第89-96页
        4.3.1 家庭因素第89-92页
        4.3.2 社区因素第92-94页
        4.3.3 个人因素第94-96页
第5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原则第96-116页
    5.1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基础第96-103页
        5.1.1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基础第96-101页
            5.1.1.1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贡献第96-97页
            5.1.1.2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第97-99页
            5.1.1.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99-101页
        5.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第101-103页
    5.2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目标要求第103-112页
        5.2.1 社会主义道德评价的标准第103-106页
            5.2.1.1 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第104-105页
            5.2.1.2 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第105页
            5.2.1.3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第105-106页
        5.2.2 道德失范治理的基本目标第106-112页
            5.2.2.1 社会公德目标第107-108页
            5.2.2.2 职业道德目标第108-109页
            5.2.2.3 家庭美德目标第109-110页
            5.2.2.4 个人品德目标第110-112页
    5.3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基本原则第112-116页
        5.3.1 以人为本原则第112-113页
        5.3.2 集体主义原则第113-114页
        5.3.3 互惠互利原则第114-116页
第6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措施和路径第116-133页
    6.1 我国社会转型期治理道德失范的具体原则第116-120页
        6.1.1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第116-117页
        6.1.2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第117-118页
        6.1.3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第118-119页
        6.1.4 与中华传统文化相承接第119-120页
    6.2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措施第120-124页
        6.2.1 规范创新——道德失范治理的制度约束第120-121页
        6.2.2 控制刚度——道德失范治理的高度制裁第121-122页
        6.2.3 舆论监督——道德失范现象的外在规制第122-123页
        6.2.4 道德教育——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建设第123-124页
    6.3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路径第124-133页
        6.3.1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第124-126页
        6.3.2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第126-128页
        6.3.3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第128-129页
        6.3.4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第129-13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5页
    7.1 结论第133页
    7.2 展望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下一篇: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效益评估与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