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5页 |
1.1 人工电磁超材料简介 | 第13-22页 |
1.1.1 电响应结构单元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2 磁响应结构单元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1.3 电磁超材料的奇异特性和实际应用 | 第19-22页 |
1.2 超材料波导及相关器件的研究进展 | 第22-42页 |
1.2.1 超材料慢光波导 | 第23-31页 |
1.2.2 零折射率波导 | 第31-33页 |
1.2.3 高折射率超材料 | 第33-37页 |
1.2.4 强各向异性超材料波导 | 第37-40页 |
1.2.5 超材料波导的应用 | 第40-42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42-45页 |
第二章 人工电磁超材料中的动量 | 第45-64页 |
2.1 真空中和介质中电磁波的动量 | 第45-47页 |
2.2 同时具备电响应与磁响应的介质中的电磁动量与广义机械力 | 第47-49页 |
2.3 左手介质中的电磁动量和机械动量 | 第49-54页 |
2.3.1 阻抗匹配的情况 | 第49-52页 |
2.3.2 阻抗不匹配的情况 | 第52-54页 |
2.4 左手介质中的电磁能量和机械能量 | 第54-60页 |
2.4.1 阻抗匹配的情形 | 第55-57页 |
2.4.2 阻抗不匹配的情形 | 第57-60页 |
2.5 总结与讨论 | 第60页 |
2.6 本章附录(补充的详细计算过程) | 第60-64页 |
2.6.1 阻抗不匹配的情况下机械动量的计算 | 第60-62页 |
2.6.2 阻抗不匹配的情况下,动量守恒式的证明过程 | 第62-64页 |
第三章 人工电磁材料慢光波导中的模式耦合 | 第64-87页 |
3.1 引言 | 第64页 |
3.2 模式简并、模间耦合及能量反射 | 第64-70页 |
3.3 时域上的模间耦合及能量反射 | 第70-72页 |
3.4 基于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分析 | 第72-76页 |
3.4.1 人工电磁超材料慢光波导中动量的计算过程 | 第72-74页 |
3.4.2 能量动量计算结果与全反射 | 第74-76页 |
3.5 微波段的实验验证 | 第76-78页 |
3.6 补充说明与补充计算 | 第78-86页 |
3.6.1 模式匹配计算方法的具体说明 | 第78-80页 |
3.6.2 外形平坦,折射率渐变的波导中的模式耦合与能量反射 | 第80-81页 |
3.6.3 宽波导中的模式耦合及能量泄露 | 第81-82页 |
3.6.4 有损左手材料中的模式耦合 | 第82-85页 |
3.6.5 渐变光子晶体慢光波导中可忽略的能量反射 | 第85-86页 |
3.7 讨论 | 第86-87页 |
第四章 集成光波导中的电磁感应透明现象 | 第87-92页 |
4.1 引言 | 第87页 |
4.2 集成光波导中的电磁感应透明 | 第87-91页 |
4.3 结语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双曲超材料光波导中的超高折射率、光场增强和光力增强 | 第92-113页 |
5.1 双曲超材料和沟槽波导的背景介绍 | 第92页 |
5.2 金属介质多层膜波导的模式特性 | 第92-102页 |
5.3 金属介质多层膜波导中的光场增强 | 第102-105页 |
5.4 金属介质多层膜波导中的光力增强 | 第105-112页 |
5.5 结论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损耗强各向异性超材料中的深亚波长的无衍射光束 | 第113-118页 |
6.1 引言 | 第113页 |
6.2 理论及讨论 | 第113-117页 |
6.3 结论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各向异性纳米腔形吸波器 | 第118-123页 |
7.1 引言 | 第118页 |
7.2 纳米腔吸波器设计、原理分析及工作效果 | 第118-122页 |
7.3 结论与讨论 | 第122-12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14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