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国外预备役部队的职能任务范围不断扩大 | 第8-9页 |
1.1.2 我军预备役部队的定位、功能 | 第9页 |
1.1.3 预备役的考核及激励机制建设滞后于现役部队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2 考核的基本方法与激励的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2.1 考核的基本方法 | 第14页 |
2.2 激励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3 预备役部队基本情况及人员考核现状 | 第16-25页 |
3.1 预备役部队基本情况 | 第16-17页 |
3.1.1 预备役部队人员构成 | 第16页 |
3.1.2 预备役部队的领导机构 | 第16-17页 |
3.2 某预备役团军官考核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17-22页 |
3.2.1 预备役军官考核常用的几种方法 | 第17-18页 |
3.2.2 某预备役部队推行预备役军官“军地联合”考核介绍 | 第18-21页 |
3.2.3 预备役军官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3.3 某预备役团预备役士兵考核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22-25页 |
3.3.1 预备役士兵考核的内容 | 第22-23页 |
3.3.2 预备役士兵考核的方式 | 第23页 |
3.3.3 预备役士兵考核的标准 | 第23页 |
3.3.4 预备役士兵考核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4 预备役人员的激励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32页 |
4.1 预备役官兵的激励需求分析 | 第25-26页 |
4.1.1 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观意愿强烈 | 第25页 |
4.1.2 渴望精神激励的需求旺盛 | 第25-26页 |
4.1.3 融入部队需求、社交需求强烈 | 第26页 |
4.1.4 加强福利保障的呼声很高 | 第26页 |
4.2 某预备役团人员激励现状 | 第26-28页 |
4.2.1 预备役部队人员激励的特点 | 第26-27页 |
4.2.2 预备役部队人员激励的基本功能 | 第27-28页 |
4.3 预备役部队人员激励的不足 | 第28-32页 |
4.3.1 忽视物质和精神激励的统一 | 第28-29页 |
4.3.2 存在激励的政策法规与激励方法手段偏离 | 第29页 |
4.3.3 忽视“内”、“外”激励的统一 | 第29-30页 |
4.3.4 违背“以人为本”的激励理念 | 第30页 |
4.3.5 激励措施偏面化 | 第30-32页 |
5 预备役部队人员考核体系的构建及激励对策分析 | 第32-46页 |
5.1 预备役部队人员考核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5.1.1 分类考核原则 | 第32-33页 |
5.1.2 考核过程客观性与公平性原则 | 第33页 |
5.1.3 考核结果差异化和公开性原则 | 第33页 |
5.1.4 全面反馈原则 | 第33页 |
5.1.5 奖惩兑现原则 | 第33页 |
5.2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推行绩效考核 | 第33-40页 |
5.2.1 考核对象 | 第34页 |
5.2.2 考核标准 | 第34-39页 |
5.2.3 考核的组织方式 | 第39-40页 |
5.2.4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推行绩效考核的优势 | 第40页 |
5.3 改进预备役军官“军地”联合考核的对策 | 第40-43页 |
5.3.1 加强地方性军官的考核参与度 | 第40-41页 |
5.3.2 提高预备役军官的考核现场参与规模 | 第41页 |
5.3.3 适当量化考核结果 | 第41-42页 |
5.3.4 建立预备役军官的考核反馈机制 | 第42页 |
5.3.5 建立预备役军官档案归档制度 | 第42-43页 |
5.4 完善预备役士兵考核的对策 | 第43-44页 |
5.4.1 完善士兵考核制度建设 | 第43页 |
5.4.2 提升预备役士兵参与技能考核的积极性 | 第43页 |
5.4.3 提高预备役士兵技能考核物质奖励水平 | 第43-44页 |
5.5 健全对预备役部队人员激励机制 | 第44-46页 |
5.5.1 注重满足预备役官兵的精神需求 | 第44页 |
5.5.2 注重解决预备役官兵的个人问题 | 第44页 |
5.5.3 注重物质激励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