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概述 | 第15-21页 |
2.1 网络新闻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 专业网站新闻与网民发布的新闻 | 第16页 |
2.3 网络新闻的产生及其背景 | 第16-18页 |
2.4 网络新闻的特点及其作用 | 第18-21页 |
2.4.1 网络新闻的特点 | 第18-19页 |
2.4.2 网络新闻的作用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对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启示 | 第21-41页 |
3.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 | 第21-25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第21-22页 |
3.1.2 列宁的新闻思想 | 第22-23页 |
3.1.3 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 第23-24页 |
3.1.4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思想 | 第24-25页 |
3.2 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 | 第25-28页 |
3.2.1 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 | 第25-27页 |
3.2.2 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性原则在中国的实践 | 第27-28页 |
3.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启示 | 第28-41页 |
3.3.1 导向论是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指南针 | 第28-31页 |
3.3.2 社会责任论是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原动力 | 第31-32页 |
3.3.3 以人为本理论是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准则 | 第32-34页 |
3.3.4 群众性原则是我国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出发点 | 第34-38页 |
3.3.5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实践的试金石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网络新闻真实性的解读 | 第41-50页 |
4.1 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及特点 | 第41-42页 |
4.2 网络新闻失实的表现 | 第42-44页 |
4.2.1 虚构、拼凑、夸大与偏颇 | 第42-43页 |
4.2.2 娱乐化、情绪化与负面化 | 第43-44页 |
4.3 影响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 第44-48页 |
4.3.1 网民缺乏新闻专业素养和深入采访的条件 | 第44页 |
4.3.2 网民缺乏新闻职业道德与价值规范的约束 | 第44-45页 |
4.3.3 网民复杂的接受动机为虚假网络新闻打开市场 | 第45-46页 |
4.3.4 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把关程序的缺失 | 第46-47页 |
4.3.5 互联网的若干特性导致网络新闻失实 | 第47-48页 |
4.4 网络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4.4.1 网络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的积极影响 | 第48页 |
4.4.2 网络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的消极影响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确保网络新闻真实性的途径与措施 | 第50-65页 |
5.1 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是保障人民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的基本前提 | 第50-52页 |
5.1.1 网络新闻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知情权诉求 | 第50-51页 |
5.1.2 网络新闻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舆论监督权诉求 | 第51页 |
5.1.3 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是依法行使人民舆论监督权的保障 | 第51-52页 |
5.2 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要依法管理和规范网络新闻 | 第52-55页 |
5.2.1 互联网的法律管理现状 | 第53-54页 |
5.2.2 完善法律、法规,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维护网络新闻真实性 | 第54-55页 |
5.3 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要全面提高网民的媒介素质 | 第55-58页 |
5.3.1 媒介素养的内涵 | 第55-56页 |
5.3.2 网络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 第56-57页 |
5.3.3 坚持新闻真实性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的路径 | 第57-58页 |
5.4 坚持对网络新闻的引导并加强与主流媒体互补互动 | 第58-61页 |
5.4.1 主流媒体对网民发布新闻引导的必要性 | 第59页 |
5.4.2 主流媒体与网络新闻的互动与互补 | 第59-61页 |
5.5 坚持网络新闻真实性促进社会和谐 | 第61-65页 |
5.5.1 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61-63页 |
5.5.2 网络新闻在社会文明进步中担当重要责任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