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31页 |
1.1 循环流化床概述 | 第11-16页 |
1.1.1 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规律 | 第11-15页 |
1.1.2 高密度循环流化床概述 | 第15-16页 |
1.2 变径提升管及内构件的应用与发展 | 第16-18页 |
1.2.1 提升管中变径技术的应用 | 第16-18页 |
1.2.2 提升管中内构件的应用 | 第18页 |
1.3 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 第18-28页 |
1.3.1 计算模型概述 | 第18-19页 |
1.3.2 连续流体模型 | 第19页 |
1.3.3 双流体模型 | 第19-28页 |
1.3.4 颗粒轨道模型 | 第28页 |
1.4 课题的提出与重要意义 | 第28-29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变径提升管冷模实验研究 | 第31-44页 |
2.1 实验装置介绍 | 第31-33页 |
2.2 参数测量 | 第33-36页 |
2.2.1 表观气速的测定 | 第33-34页 |
2.2.2 颗粒循环量 Gs | 第34页 |
2.2.3 局部颗粒浓度 εs | 第34-36页 |
2.3 高密度流化床操作参数的关系 | 第36-37页 |
2.3.1 床层全压降与循环量的关系 | 第36页 |
2.3.2 床层表观气速与循环量的关系 | 第36-37页 |
2.4 变径提升管内部固含率的轴向分布 | 第37-40页 |
2.4.1 固体颗粒循环量的影响 | 第37-40页 |
2.4.2 表观气速的影响 | 第40页 |
2.5 变径提升管内部固含率的径向分布 | 第40-43页 |
2.5.1 固体颗粒循环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2.5.2 表观气速的影响 | 第42-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变径提升管数值模型的构建 | 第44-52页 |
3.1 气固模型的构建 | 第44-47页 |
3.1.1 基本控制方程组 | 第44-45页 |
3.1.2 颗粒动理学理论及曳力模型 | 第45-47页 |
3.2 系统结构描述 | 第47-48页 |
3.3 网格划分 | 第48-49页 |
3.4 条件选取与计算方案 | 第49-52页 |
第四章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52-68页 |
4.1 不同颗粒粘度模型的影响 | 第52-55页 |
4.2 不同颗粒间恢复系数的影响 | 第55-59页 |
4.3 不同镜面恢复系数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 不同曳力模型的影响 | 第61-65页 |
4.5 模拟中的不足与问题所在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三维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5.1 几何结构的前处理 | 第68-69页 |
5.2 边界条件及模型参数 | 第69页 |
5.3 模拟结果 | 第69-73页 |
5.3.1 传统提升管与扩径提升管内固含率分布对比 | 第69-71页 |
5.3.2 传统喷嘴与环管喷嘴的对比 | 第7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