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一. 品格证据规则概述 | 第13-18页 |
| (一) 品格证据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6页 |
| 1. 品格 | 第13页 |
| 2. 品格证据 | 第13页 |
| 3. 习惯证据 | 第13-16页 |
| (1) 法律规定 | 第13-14页 |
| (2) 习惯与常规行为的合理性 | 第14页 |
| (3) 习惯证据与品格证据的区别 | 第14-16页 |
| 4. 相似行为 | 第16页 |
| (二) 品格证据的分类 | 第16-18页 |
| 二、 品格证据的证明方式 | 第18-21页 |
| (一) 声誉证据 | 第18-19页 |
| (二) 意见证据 | 第19页 |
| (三) 具体行为事例 | 第19-21页 |
| 三、 美国品格证据规则阐释与分析 | 第21-36页 |
| (一) 品格证据规则的一般原则及其法理基础 | 第21-23页 |
| 1. 倾向性推断的脆弱性 | 第21-22页 |
| 2. 证据证明品格的低证明能力 | 第22页 |
| 3. 转移主要争议 | 第22-23页 |
| 4. “坏人”偏见 | 第23页 |
| (二) 关联性规则 | 第23-24页 |
| (三) 可采性规则 | 第24-36页 |
| 1. 倾向性品格证据 | 第24-27页 |
| (1) “circumstantial evidence”概念的辨析 | 第25页 |
| (2) 倾向性品格证据在民事与刑事诉讼领域的运用与辨析 | 第25-27页 |
| 2. “其他行为”品格证据 | 第27-29页 |
| (1) “其他行为”规则内涵 | 第28-29页 |
| (2) “其他行为”规则采性程序 | 第29页 |
| 3. 实质性争议品格证据 | 第29-32页 |
| (1) 实质性争议品格证据阐述 | 第30页 |
| (2) 实质性品格证据的具体运用 | 第30-32页 |
| 4. 证人品格证据 | 第32-33页 |
| 5. 性侵犯有关的品格证据 | 第33-36页 |
| (1) 被害人品格证据规则 | 第33-34页 |
| (2) 被告人品格证据规则 | 第34-36页 |
| 四、 美国品格证据规则对我国的借鉴 | 第36-42页 |
| (一) 建立民事品格证据的必要性 | 第36-38页 |
| 1. 我国品格证据的现状与问题 | 第36-37页 |
| 2. 建立民事品格证据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 (二) 设立民事品格证据的障碍 | 第38-39页 |
| 1. 品格证据的复杂性制约着其在我国的发展 | 第38页 |
| 2. 两大法系诉讼理念差异 | 第38-39页 |
| 3. 证人低出庭率 | 第39页 |
| 4. 高诉讼成本 | 第39页 |
| (三) 构建我国民事品格证据规则的基本思路 | 第39-42页 |
| 1. 争议中的品格证据规则 | 第39-40页 |
| (1) 未成年人监护以及收养案件 | 第39-40页 |
| (2) 特定精神损害赔偿案件 | 第40页 |
| 2.被告品格证据规则 | 第40-41页 |
| (1) 被告好的品格证据 | 第40页 |
| (2) 被告坏的品格证据 | 第40-41页 |
| 3.原告品格证据规则 | 第41页 |
| 4.证人品格证据规则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