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4页 |
1.2 国外燃料乙醇发展状况 | 第14-16页 |
1.3 我国燃料乙醇的发展状况 | 第16-19页 |
1.3.1 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3.2 燃料乙醇原料 | 第18-19页 |
1.4 我国燃料乙醇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1.4.1 能耗问题 | 第20-21页 |
1.4.2 原料转化率低,污染环境 | 第21页 |
1.4.3 采取措施 | 第21页 |
1.5 外加助剂对乙醇发酵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5.1 混合发酵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2 无机离子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1.6.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2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玉米粉与木薯混合发酵实验研究 | 第27-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2.1.1 主要原材料 | 第27页 |
2.1.2 主要试剂药品 | 第27-28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1.4 实验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1.5 实验计算 | 第29-30页 |
2.1.6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 第30-31页 |
2.1.7 实验路线设计 | 第31-32页 |
2.2 木薯与玉米生产酒精产量和成本对比 | 第32-33页 |
2.2.1 种植成本和产出的比较 | 第32页 |
2.2.2 木薯干和玉米组成的对比 | 第32页 |
2.2.3 木薯与玉米生产发酵酒精经济性对比 | 第32-33页 |
2.3 添加少量玉米粉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33-36页 |
2.3.1 总糖、还原糖含量变化曲线图 | 第33-34页 |
2.3.2 糖化率与出酒率变化曲线 | 第34-35页 |
2.3.3 还原糖转化率、总糖转化率与出酒率的关系 | 第35-36页 |
2.3.4 出酒提高率分析 | 第36页 |
2.4 木薯与玉米粉混合发酵的实验 | 第36-39页 |
2.4.1 总糖、还原糖含量变化曲线图 | 第36-37页 |
2.4.2 糖化率与出酒率变化曲线 | 第37-38页 |
2.4.3 出酒提高率分析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无机离子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40-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1.2 试剂与药品 | 第40页 |
3.1.3 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3.1.4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 第41页 |
3.1.5 实验路线设计流程 | 第41-42页 |
3.2 金属离子单因素实验 | 第42-46页 |
3.2.1 添加不同浓度 Mg~(2+)对还原糖含量和出酒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2 添加不同浓度 Fe~(2+)对还原糖含量和出酒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添加不同浓度 Mn~(2+)对还原糖含量和出酒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2.4 添加不同浓度 Co~(2+)对还原糖含量和出酒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5 单因素实验结论 | 第45-46页 |
3.3 金属离子正交试验 | 第46-49页 |
3.3.1 正交试验因子水平 | 第47页 |
3.3.2 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3.3 正交试验总结 | 第48-49页 |
3.4 阴离子对木薯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49-55页 |
3.4.1 添加不同浓度 SO_4~(2-)对还原糖、总糖含量以及出酒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2 添加不同浓度 NO_3~-对还原糖、总糖含量以及出酒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3 添加不同浓度 Cl~-对还原糖、总糖含量和出酒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4 阴离子实验总结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4.1 结论 | 第56-57页 |
4.1.1 木薯与玉米粉混合发酵的研究结论 | 第56页 |
4.1.2 无机离子对木薯酒精发酵影响的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4.2 展望 | 第57页 |
4.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 第62-63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
参与课题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