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1 文献研究 | 第22-23页 |
1.4.2 实地调查研究 | 第23页 |
1.4.3 统计分析 | 第23页 |
1.4.4 抽样调查 | 第23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1.5.1 劳动力 | 第23-24页 |
1.5.2 农村劳动力 | 第24页 |
1.5.3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24页 |
1.5.4 农民工 | 第24-25页 |
1.5.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 第25-26页 |
第2章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 第26-47页 |
2.1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乡结构和农村就业结构 | 第26-28页 |
2.1.1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城乡结构 | 第26-27页 |
2.1.2 农村就业结构 | 第27-28页 |
2.2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28-31页 |
2.2.1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趋势情况 | 第28-29页 |
2.2.2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分布情况 | 第29页 |
2.2.3 目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情况 | 第29-31页 |
2.3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阶段 | 第31-35页 |
2.3.1 控制流动阶段(1978-1983) | 第31-32页 |
2.3.2 允许流动阶段(1984-1987) | 第32-33页 |
2.3.3 控制盲流阶段(1988-1991) | 第33页 |
2.3.4 规范流动阶段(1992-2000) | 第33-34页 |
2.3.5 公平流动阶段(2001-至今) | 第34-35页 |
2.4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第35-40页 |
2.4.1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性特征 | 第35-38页 |
2.4.2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群体性特点 | 第38-39页 |
2.4.3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构成特点 | 第39页 |
2.4.4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状态特点 | 第39-40页 |
2.5 山东省当前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 | 第40-44页 |
2.5.1 山东省当前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 第40-43页 |
2.5.2 山东省当前可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 | 第43-44页 |
2.6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 第44-47页 |
2.6.1 新增农村力转移依然很大,但将趋平稳 | 第44-45页 |
2.6.2 转移区域更加广泛,将呈现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趋势 | 第45页 |
2.6.3 就业岗位更加多样化,劳动力转移将会渗透到各行各业 | 第45页 |
2.6.4 从转移对象看,劳动者的素质将会越来越高 | 第45-46页 |
2.6.5 从供需看,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 | 第46-47页 |
第3章 山东省劳动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47-52页 |
3.1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47-50页 |
3.1.1 就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 第47-48页 |
3.1.2 工资待遇水平普遍低 | 第48页 |
3.1.3 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下 | 第48页 |
3.1.4 公共服务不到位 | 第48-49页 |
3.1.5 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 第49页 |
3.1.6 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进城务工人员素质技能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 第49-50页 |
3.2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50-52页 |
3.2.1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若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50页 |
3.2.2 现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群体权益难以维护 | 第50页 |
3.2.3 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导致政府部门管理服务的缺失 | 第50-51页 |
3.2.4 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也是产生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若干问题的重要因素 | 第51-52页 |
第4章 加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 第52-60页 |
4.1 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 第52-54页 |
4.1.1 建立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平等就业 | 第52页 |
4.1.2 完善权益保障制度,依法提供保障 | 第52-53页 |
4.1.3 创新土地流转制度,维护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 | 第53页 |
4.1.4 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 | 第53-54页 |
4.2 加强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推动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 第54-55页 |
4.2.1 加快发展二、三产业 | 第54页 |
4.2.2 加大城市化进程推进力度,扩大非农领域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 | 第54-55页 |
4.2.3 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努力扩大转移力度 | 第55页 |
4.3 强化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适应能力 | 第55-56页 |
4.3.1 转变目前以学历为主的教育观念,实行基础义务教育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 第55页 |
4.3.2 紧密结合实际,开创适合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新路子 | 第55-56页 |
4.3.3 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 第56页 |
4.4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服务 | 第56-58页 |
4.4.1 健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 第56-57页 |
4.4.2 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 | 第57页 |
4.4.3 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息化建设 | 第57-58页 |
4.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合进城务工人员参保的保障制度 | 第58-60页 |
4.5.1 分类分层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 | 第58-59页 |
4.5.2 规范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管理 | 第59页 |
4.5.3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