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养老中照顾主体的变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国外家庭养老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中国家庭养老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17页 |
2 研究设计 | 第17-32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2 研究视角 | 第17-20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第17-18页 |
2.2.2 社会性别理论 | 第18-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9页 |
2.3.1 质性研究 | 第20-22页 |
2.3.2 调查点与调查对象选取 | 第22-29页 |
2.4 概念界定 | 第29-32页 |
3 土地私有化时期:“养儿防老”与儿媳照顾 | 第32-39页 |
3.1 小农经济中的生产与分工 | 第32-34页 |
3.1.1 子代的经济依附 | 第32-33页 |
3.1.2 儿媳的家庭分工 | 第33-34页 |
3.2 父权制家庭对儿媳的约束 | 第34-37页 |
3.2.1 父母之命的婚姻 | 第34-35页 |
3.2.2 服侍舅姑的义务 | 第35-36页 |
3.2.3 传宗接代的使命 | 第36-37页 |
3.3 孝道伦理规范的延续 | 第37-39页 |
3.3.1 孝道规范的外在约束 | 第37页 |
3.3.2 女性角色定位内化 | 第37-39页 |
4 集体化时期:集体经济供养与儿媳照顾的延续 | 第39-45页 |
4.1 政经合一的公社体制 | 第39-42页 |
4.1.1 集体化的福利体制 | 第39-40页 |
4.1.2 妇女的劳动参与 | 第40-41页 |
4.1.3 以户为单位的财产分配方式 | 第41-42页 |
4.2 代际平等政策的介入与传统规范的延续 | 第42-45页 |
4.2.1 提倡平等的政策提升了女性的身份地位 | 第42-43页 |
4.2.2 村落文化对儿媳照顾的期望与约束 | 第43-44页 |
4.2.3 儿媳对照顾责任的认同 | 第44-45页 |
5 市场化介入:儿媳照顾的式微与女儿的赡养参与 | 第45-59页 |
5.1 生产方式变革与女性的经济收入 | 第45-50页 |
5.1.1 女性的就业与收入 | 第46-48页 |
5.1.2 对双亲经济支持的自由裁量 | 第48-50页 |
5.2 婚姻家庭的变化对女性赡养双亲的影响 | 第50-53页 |
5.2.1 家庭规模小型化 | 第51页 |
5.2.2 夫妇轴心的家庭关系 | 第51-52页 |
5.2.3 新居制的婚姻居住方式 | 第52-53页 |
5.3 法律与伦理对女性赡养的不同影响 | 第53-59页 |
5.3.1 约束儿媳照顾的孝道松散 | 第53-56页 |
5.3.2 女儿赡养的自觉与伦理强化 | 第56-5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9-62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讨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1:访谈提纲 | 第67-68页 |
附录2:家庭养老典型个案资料 | 第68-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