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有机农业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第16页 |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有机农业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1 有机农业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有机农业的特征 | 第19-20页 |
2.1.3 有机农业的优势 | 第20-21页 |
2.2 有机农业的基础理论 | 第21-25页 |
2.2.1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牡丹江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 第25-30页 |
3.1 牡丹江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3.1.1 牡丹江有机农业的空间分布 | 第25-26页 |
3.1.2 牡丹江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 | 第26页 |
3.1.3 牡丹江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与贸易 | 第26-27页 |
3.2 牡丹江市有机农业的发展优势 | 第27-30页 |
3.2.1 自然生态优势 | 第27页 |
3.2.2 区位市场优势 | 第27-28页 |
3.2.3 农业产业优势 | 第28-29页 |
3.2.4 政策环境优势 | 第29-30页 |
第4章 牡丹江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0-33页 |
4.1 市场开拓力度不够,营销网络尚未形成 | 第30页 |
4.2 骨干加工企业牵动能力不足 | 第30-31页 |
4.3 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 第31页 |
4.4 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足 | 第31-32页 |
4.5 认证体系和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32页 |
4.6 服务保障体系有待落实 | 第32-33页 |
第5章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33-41页 |
5.1 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经验 | 第33-36页 |
5.1.1 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经验 | 第33页 |
5.1.2 德国有机农业发展经验 | 第33-35页 |
5.1.3 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经验 | 第35页 |
5.1.4 泰国有机农业发展经验 | 第35-36页 |
5.2 我国其它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经验 | 第36-39页 |
5.2.1 江西省有机农业发展经验 | 第36-37页 |
5.2.2 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经验 | 第37-38页 |
5.2.3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经验 | 第38-39页 |
5.3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对牡丹江的启示 | 第39-41页 |
5.3.1 加大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 | 第39页 |
5.3.2 加强有机农业市场化建设 | 第39-40页 |
5.3.3 加快有机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 第40页 |
5.3.4 加大有机农业的宣传培训力度 | 第40页 |
5.3.5 完善有机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 | 第40-41页 |
第6章 牡丹江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 第41-46页 |
6.1 优化绿色有机农业的产业布局 | 第41页 |
6.2 优化绿色有机农业生态环境 | 第41-42页 |
6.3 提升绿色有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水平 | 第42-43页 |
6.4 提升绿色有机食品龙头企业牵动能力 | 第43-44页 |
6.5 强化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品牌建设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