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第一章 球形红细菌生长代谢特性 | 第15-22页 |
1 光合细菌 | 第15-17页 |
2 球形红细菌(R. sphaeroides)的特性研究 | 第17-22页 |
2.1 R. sphaeroides新能源开发研究 | 第17-18页 |
2.2 R. sphaeroides解毒研究 | 第18-19页 |
2.3 R. sphaeroides的营养价值与医用研究 | 第19-20页 |
2.4 R. sphaeroides突变体研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硫代谢与相关的酶 | 第22-27页 |
1 含硫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 第22-23页 |
2 硫在生物体内的同化 | 第23-24页 |
3 与硫同化相关的酶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9-73页 |
第一章 球形红细菌生长条件的建立优化 | 第29-40页 |
1. 前言 | 第2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 实验菌株 | 第30页 |
2.3 球形红细菌R. sphaeroides生长条件的建立与优化 | 第30-32页 |
2.3.1 不同培养基对R. sphaeroides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2 不同初始pH对R sphaeroides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3 温度对R. sphaeroides生长的影响 | 第32页 |
2.4 R. sphaeroides代谢特性研究 | 第32-33页 |
2.4.1 Co~(2+)对R. sphaeroides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2 SO_4~(2-)对R. sphaeroides生长的影响 | 第3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3-38页 |
3.1 培养基对R. sphaeroides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pH值对R. sphaeroides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1 不同pH值固体SMM平板实验 | 第34页 |
3.2.2 不同pH值液体SMM培养实验 | 第34-35页 |
3.3 温度对Rsphaeroides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Co~(2+)对R.sphaeroides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 SO4~(2-)对R.sphaeroides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二章 R.sphaeroides SAC突变体的构建 | 第40-52页 |
1 前言 | 第4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7页 |
2.1 酶与生化试剂 | 第40页 |
2.2 菌株与载体 | 第40页 |
2.3 R. sphaeroidesSAC突变载体(pUC-RssacF-kan-RssacR)的构建 | 第40-45页 |
2.3.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0-41页 |
2.3.2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41页 |
2.3.3 PCR产物纯化 | 第41-42页 |
2.3.4 pUC18载体酶切 | 第42页 |
2.3.5 连接 | 第42页 |
2.3.6 Aco//DH5a感受态制备 | 第42-43页 |
2.3.7 连接产物转化 | 第43页 |
2.3.8 pUC18-sac 质粒提取 | 第43-44页 |
2.3.9 pUC18-sac 质粒酶切 | 第44页 |
2.3.10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回收酶切产物 | 第44页 |
2.3.11 pUC18-sac-kan~r 构建 | 第44-45页 |
2.4 pJQ-RssacF-kan-RssacR载体构建 | 第45-46页 |
2.4.1 质粒载体pJQ200与pUC18 RssacF-kanr-RssacR的提取 | 第45页 |
2.4.2 突变片段RssacF-kan-RssacR PCR | 第45页 |
2.4.3 PCR纯化 | 第45页 |
2.4.4 pJQ200酶切 | 第45页 |
2.4.5 酶切产物纯化 | 第45页 |
2.4.6 T4连接 | 第45页 |
2.4.7 连接产物转化 | 第45页 |
2.4.8 质粒提取PCR验证 | 第45-46页 |
2.5 接合转移 | 第46-47页 |
2.5.1 供体菌的准备 | 第46页 |
2.5.2 供体菌与受体菌的培养 | 第46页 |
2.5.3 接合转移 | 第46-47页 |
2.5.4 接合子筛选 | 第47页 |
2.5.5 重组载体反转化 | 第47页 |
2.5.6 蔗糖筛选 | 第47页 |
2.6 突变体与野生型比较 | 第47页 |
3 结果 | 第47-50页 |
3.1 重组载体pJQ-sacF-kan~r-sacR PCR验证结果 | 第48页 |
3.2 抗性平板筛选结果 | 第48-49页 |
3.3 突变体PCR验证结果 | 第49-50页 |
3.4 突变体的外观性状、形态 | 第50页 |
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球形红细菌焦磷酸酶的研究 | 第52-73页 |
1 前言 | 第52-5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63页 |
2.1 酶与生化试剂 | 第53页 |
2.2 实验菌株与载体 | 第53页 |
2.3 球形红细菌焦磷酸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3-56页 |
2.3.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3页 |
2.3.2 球形红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2.3.3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54-55页 |
2.3.4 PCR产物纯化 | 第55页 |
2.3.5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5页 |
2.3.6 T-A连接 | 第55页 |
2.3.7 PCR产物RSpp转化 | 第55页 |
2.3.8 测序 | 第55页 |
2.3.9 质粒提取 | 第55页 |
2.3.10 酶切割胶回收纯化 | 第55-56页 |
2.3.11 连接 | 第56页 |
2.4 BL2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6页 |
2.5 转化 | 第56页 |
2.6 R. sphaeroides焦磷酸酶的表达纯化 | 第56-57页 |
2.6.1 R. sphaeroides PPase的诱导表达 | 第56页 |
2.6.2 R. sphaeroides PPase菌体裂解破碎 | 第56-57页 |
2.6.3 层析纯化 | 第57页 |
2.7 SDS电泳 | 第57-58页 |
2.8 球形红细菌PPase活性测定 | 第58页 |
2.9 大肠杆菌PPase在球形红细菌体内的表达 | 第58-62页 |
2.9.1 pJQ200-RSpF-ECppase-Kan~r-RSpR载体的构建 | 第58-59页 |
2.9.2 设计合成引物 | 第59页 |
2.9.3 PCR | 第59-60页 |
2.9.4 PCR产物纯化 | 第60页 |
2.9.5 连接转化测序 | 第60页 |
2.9.6 质粒提取 | 第60页 |
2.9.7 酶切 | 第60页 |
2.9.8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割胶回收 | 第60页 |
2.9.9 连接转化 | 第60-61页 |
2.9.10 提取质粒 | 第61页 |
2.9.11 酶切 | 第61页 |
2.9.12 酶切产物回收 | 第61页 |
2.9.13 连接转化 | 第61页 |
2.9.14 提取质粒 | 第61页 |
2.9.15 酶切 | 第61页 |
2.9.16 酶切产物回收纯化 | 第61-62页 |
2.9.17 连接转化 | 第62页 |
2.9.18 提取质粒 | 第62页 |
2.9.19 PCR | 第62页 |
2.9.20 酶切 | 第62页 |
2.9.21 连接转化 | 第62页 |
2.9.22 提取质粒pJQ-RsEcPP | 第62页 |
2.10 质粒pJQRsEcpp转化 | 第62页 |
2.11 接合转移 | 第62页 |
2.12 球形红细菌RSEcPP的培养 | 第62-63页 |
2.13 RSPPase的结构模拟 | 第63页 |
3 结果 | 第63-72页 |
3.1 引物设计 | 第63-64页 |
3.2 R. sphaeroides无机PPase的克隆 | 第64-65页 |
3.3 R. sphaeroides无机焦磷酸酶的表达及纯化 | 第65-66页 |
3.4 活性分析 | 第66-67页 |
3.5 R. sphaeroides PPase突变载体构建PCR验证 | 第67-68页 |
3.6 R. sphaeroides PPase突变体PCR验证 | 第68-69页 |
3.7 EcPPase的克隆及其表达对球形红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69-70页 |
3.8 RsPPase的三维结构分析 | 第70-72页 |
4 讨论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