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影中的乡村镜像--80年代以来东北农村电视剧及其歌词互文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互文性概念内涵与影视剧及歌词的关系 | 第8-20页 |
一、何为“互文性” | 第8-11页 |
二、东北农村影视剧发展概况 | 第11-16页 |
三、东北农村影视剧歌词特色 | 第16-18页 |
四、互文性的发生 从影视剧到歌词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新启蒙语境下的影视剧与歌词互文性变奏 | 第20-28页 |
一、新启蒙语境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0-21页 |
二、传统观念的坚守与突破下的人物形象剖析 | 第21-25页 |
三、歌词中的新启蒙话语体现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主旋律语境下乡村颂歌 | 第28-35页 |
一、主旋律语境下的时代精神 | 第28-29页 |
二、歌词负载精神的农民形象 | 第29-33页 |
三、歌词背后的主流意识形态体现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大众消费语境下的乡村喧阗 | 第35-38页 |
一、大众娱乐视域下赵本山式的“乡村”想象 | 第35页 |
二、歌词突显东北方言—幽默化口语化 | 第35-37页 |
三、歌词背后的大众消费语境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对东北影视剧歌词艺术的反思 | 第38-41页 |
一、互文性产生的要素 | 第38-39页 |
二、东北农村影视剧互文性机制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