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初等学校、中等学校论文

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被动式绿色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我国建筑能耗问题严峻第9页
        1.1.2 对中小学教学楼开展绿色设计研究很有必要第9-10页
    1.2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第10-14页
        1.2.1 国外中小学绿色教学楼的发展历程第10-11页
        1.2.2 国内中小学绿色教学楼的发展历程第11-13页
        1.2.3 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第14-18页
        1.3.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6页
        1.3.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1.3.3 理论及应用意义第17页
        1.3.4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5 研究工具第18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8-19页
    1.5 论文框架图第19-20页
第二章 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潜力研究及案例分析第20-36页
    2.1 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能耗特点及舒适性要求第20-22页
    2.2 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潜力第22-25页
        2.2.1 控制建筑形体和围护结构以减少冬季热量损耗第22页
        2.2.2 提高教室自然采光水平能有效降低灯具照明能耗第22-23页
        2.2.3 合理的教室遮阳设计能提高室内光舒适性并减少热辐射第23页
        2.2.4 加强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减少夏季制冷能耗第23-25页
    2.3 国内外相似气候区中小学绿色教学楼典型案例分析第25-32页
        2.3.1 天津中新生态城滨海小外中学部第25-27页
        2.3.2 天津生态城国际学校第27-28页
        2.3.3 北京四中长阳校区第28-29页
        2.3.4 北京金茂府小学第29-30页
        2.3.5 多伦多安大略托马斯·韦尔斯公共学校第30-32页
    2.4 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常见的被动式策略总结第32-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针对节能及舒适性潜力的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方法第36-57页
    3.1 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策略体系第36-37页
    3.2 宏观层面:整体控制第37-45页
        3.2.1 合理的朝向和优化的布局设计第38-41页
        3.2.2 紧凑的体量组合和高性能的围护结构第41-45页
    3.3 中观层面:平面组织第45-48页
        3.3.1 设置热缓冲空间减少外围护结构热损失第46-47页
        3.3.2 置入中庭空间创造适宜的微气候第47-48页
    3.4 微观层面:空间优化第48-56页
        3.4.1 教室空间光环境优化第48-50页
        3.4.2 教室空间风环境优化第50-53页
        3.4.3 其他空间的优化设计第53-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基于模拟分析的中小学教学楼被动式策略研究第57-75页
    4.1 基于模拟分析的建筑布局设计第57-63页
        4.1.1 建筑形体形成的室外风环境状况第58-59页
        4.1.2 建筑形体对建筑整体能耗的影响第59-61页
        4.1.3 不同形体建筑绿色设计要点总结第61-63页
    4.2 基于模拟分析的建筑层高研究第63-64页
    4.3 基于模拟分析的中庭空间设计第64-68页
        4.3.1 中庭空间不同形状对内部空间采光的改善第64-67页
        4.3.2 中庭空间不同形状的烟囱效应研究第67页
        4.3.3 不同形态中庭的生态效果总结第67-68页
    4.4 基于模拟分析的教学空间设计第68-74页
        4.4.1 观景窗和采光窗的组合关系第68-72页
        4.4.2 窗的开启方式与教室通风第72-74页
        4.4.3 结合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要求的新的侧窗形式第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实证第75-85页
    5.1 项目概况第75-77页
        5.1.1 项目背景第75-76页
        5.1.2 天津气候条件分析第76-77页
    5.2 建筑形体设计第77-79页
    5.3 建筑平面与功能组织第79-81页
    5.4 建筑空间设计第81-82页
    5.5 被动式设计要点总结第82-83页
    5.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一体化电热冷联产光伏组件综合性能研究
下一篇:京津冀地区古代佛教建筑天然光环境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