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旧体诗研究史论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作为旧体诗家的鲁迅 | 第11-12页 |
二、鲁迅旧体诗研究述评 | 第12-15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鲁迅旧体诗研究媒介论 | 第17-25页 |
第一节 传统媒介与鲁迅旧体诗的初步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主流媒介与鲁迅旧体诗的政治规训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多元媒介与鲁迅旧体诗的话语纷争 | 第21-25页 |
一、因时而变的传统纸媒 | 第22-23页 |
二、与时代同步的网络研究媒介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鲁迅旧体诗研究主体论 | 第25-36页 |
第一节 回忆与研究主体的亲友化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审视与研究主体的学者化 | 第28-34页 |
一、建国前:朴素缜密,求真求实 | 第28-30页 |
二、建国后至文革:紧跟主流,稳中求变 | 第30-32页 |
三、新时期:吞吐中西,摸索突破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哗变与研究主体的大众化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鲁迅旧体诗研究方法论 | 第36-48页 |
第一节 史料性与鲁迅旧体诗的实证研究 | 第36-39页 |
第二节 确定性与鲁迅旧体诗的客观阐释 | 第39-43页 |
一、对争议主题的客观论说 | 第40-41页 |
二、对艺术特点的客观阐释 | 第41-43页 |
三、对传承关系的客观探讨 | 第43页 |
第三节 倾向性与鲁迅旧体诗的主观阐释 | 第43-48页 |
一、政治化阐释:带着镣铐的舞蹈 | 第44-46页 |
二、去政治化阐释:脱掉枷锁的亵渎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鲁迅旧体诗研究效用论 | 第48-59页 |
第一节 旧体诗词与文学史问题 | 第48-51页 |
一、现代性:探寻新旧艺术对话的通道 | 第48-49页 |
二、包容性:吞吐古今的新时期胸襟 | 第49-51页 |
三、开创性:为当代旧体诗词复兴正名 | 第51页 |
第二节 诗文互证对鲁迅跨文体研究的影响 | 第51-55页 |
一、相互印证的共时性研究 | 第52-53页 |
二、互为补充的历时性研究 | 第53-55页 |
第三节 诗人本色与鲁迅形象重构 | 第55-59页 |
一、父兄形象: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 第55-56页 |
二、爱人形象: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 第56-57页 |
三、慈父形象: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页 |